闻此语,未究其由。其义如何,请陈大略。(道士答不录)
△难
法师所答,养气存神长生久视之大略,则闻命矣。敢问黄者何义,庭者何物,气养何气,神存何神,谁为此经,谁得此道?将明事验,幸为指陈。(道士答不录)
△道士问
法师所问:《孝经》云:“敬一人则千万人悦。”其义如何者?
△对
谨按《孝经广要道章》云:“敬者礼之本也,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则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夫敬者谓忠敬,尽礼之义也;悦者谓悦怿,欢心之义也;要道者谓施少报多,简要之义也。如此之义明白,各见於经文。其间别有所疑,即请更难。
△难
法师所难云:凡敬一人则合一人悦,敬二人则合二人悦,何故敬一人而千万人悦?又问,所悦者何义?所敬者何人?
△对
《孝经》所云“一人”者,谓帝王也,王者无二,故曰一人,非谓臣下众庶中之一人也。若臣下,敬一人则一人悦,敬二人则二人悦;若敬君上,虽一人则千万人悦。何以明之?设如人有尽忠於国,尽敬於君,天下见之,何人不悦,岂止千万人乎?设如有人不忠於国,不敬於君,天下见之,何人不怒,亦岂止千万人乎?然敬即礼也,礼即敬也,故《传》云:“见有礼於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养父母也。”如此,则岂独空悦乎?亦将事而养之也。“见无礼於其君者,诛之如鹰之逐鸟雀也。”如此,则岂独空不悦乎?亦将逐而诛之也。由此而言,则敬不敬之义,悦不悦之理,了然可见,复何疑哉!
△退
臣伏惟三教谈论,承前旧例,朝臣因对扬之次,多自叙才能,及平生志业,臣素无志业。又乏才能,恐烦圣聪,不敢自叙。谨退。
○六赞偈(并序)
乐天常有愿,愿以今生世俗文笔之因,翻为来世赞佛乘转法轮之缘也。今年登七十,老矣病矣,与来世相去甚迩,故作六偈,跪唱於佛法僧前,欲以起因发缘,为来世张本也。
△赞佛偈
十方世界,天上天下。我今尽知,无如佛者。堂堂巍巍,为天人师。故我礼足,赞叹归依。
△赞法偈
过见当来,千万亿佛。皆因法成,法从经出。是大法轮,是大宝藏。故我合掌,至心回向。
△赞僧偈
缘觉声闻,诸大沙门。漏尽果满,众中之尊。假和合力,求无上道。故我稽首,和南僧宝。
△赞众生偈
毛道凡夫,火宅众生。胎卵湿化,一切有情。善根苟种,佛果终成。我不轻汝,汝无自轻。
△忏悔偈
无始劫来,所造诸罪。若轻若重,无小无大。我求其相,中间内外。了不可得,是名忏悔。
△发愿偈
烦恼愿去,涅愿住。十地愿登,四生愿度。佛出世时,愿我得亲。最先劝请,请转法轮。佛灭度时,愿我得值。最后供养,受菩提记。
○八渐偈(并序)
唐贞元十九年秋八月,有大师曰凝公,迁化於东都圣善寺塔院。越明年二月,有东来客白居易作《八渐偈》,偈六句四言以赞之。初居易常求心要於师,师赐我八言焉,曰观、曰觉、曰定、曰慧、曰明、曰通、曰济、曰舍。繇是入於耳,贯於心,达於性,於兹三四年矣。呜呼!今师之报身则化,师之八言不化,至哉八言,实无生忍观之渐门也。故自观至舍,次而赞之,广一言为一偈,谓之《八渐偈》。盖欲以发挥师之心教,且明居易不敢失坠也。归而升於堂,礼於床,跪而唱,泣而去。偈曰:
△观偈
以心中眼,观心外相。从何而有,从何而丧。观之又观,则辨真妄。
△觉偈
惟真常在,为妄所蒙。真妄苟辨,觉生其中。不离妄有,而得真空。
△定偈
真若不灭,妄即不起。六根之源,湛如止水。是为禅定,乃脱生死。
△慧偈
慧之以定,定犹有系。济之以慧,慧则无滞。如珠在盘,盘定珠慧。
△明偈
定慧相合,合而后明。照彼万物,物无遁形。如大圆镜,有应无情。
△通偈
慧至乃明,明则不昧。明至乃通,通则无碍。无碍者何,变化自在。
△济偈
通力不常,应念而变。变相非有,随求而见。是大慈悲,以一济万。
△舍偈
众苦既济,大悲亦舍。苦既非真,悲亦是假。是故众生,实无度者。
●卷六百七十八
☆白居易(二十三)
○苏州重元寺法华院石壁经碑文
碑在石壁东次,石壁在广德法华院西南隅,院在重元寺西若干步,寺在苏州城北若干里。以华言唐文译刻释氏经典,自经、品、众佛号以降,字加金焉。夫开士悟入,诸佛知见,以了义度无边,以圆教垂无穷,莫尊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