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圣,我捉一境,是不立境。我不立境,圣凡凡圣,道我捉空,空何等耶?空受我捉,何所本耶?现成现成,囫囵囫囵。天台龙树,龙树天台,大事出现,知见华开。

正译
第一(正《法华经》秦译)
《妙法莲花经》入震旦之一千四百四十四年,为大清道光之丁酉岁,龚巩祚始正之曰:译者误也。误奈何?曰:此书实二部,各有序、正、流通,合并之,误者一。前经十品,后经十一品,无二十八品,今二十八品,其七伪也,其一别行也,误者二。二经各有蔓衍,后经尤杂糅,译者不察,误者三。颠倒失其次,移《安乐行品》于后经之中间,误者四。移《嘱累品》于《药王普门》诸品之上,使已没之宝塔复有言辞,使未离佛侧之文殊来自大海,疑惑众生极矣,误者五。又告之曰:第五事,晋译、隋译不误。

正译第二(正《大品弥陀经》魏译)
或问龚巩祚曰:《阿弥陀》四十八愿有之乎?龚巩祚曰:蛆虫师之言也,若非蛆虫师之言,则译者为之。昔者法藏比丘之发愿也,有本有迹,有理有事。本也者,泯一切数,立一切数,一数摄无量数,无量数入一数。若十方,若过去世,若见在世,若未来世,无一色非我愿者,无一香非我愿者,乃至若地,若水,若火,若风,若耳,若眼,若鼻、舌、身,若意,若我愿,若它愿,无非我愿者。是故我愿实不可得;是故我愿实无有数。尽十方众生皆成阿罗汉,测量卜度,欲照明其数,终不可得,如其迹则必有定矣。我在西方,非东,非北,非南,亦非四维,亦非上下。成佛以来,十劫而已。非一劫、二劫,乃至九劫,亦非多劫。娑婆众生,不感我说,释迦代说。自说其迹不定,法藏诳众生矣,代说之不定,释迦诳众生矣,结集之者书其数不定,阿难诳众生矣。梵册贝叶,以意增损,以意排比,以意合之分之,译者从而受之。《大藏》所见,或以四十八愿,或以三十六愿,或以二十八愿,或以二十四愿。四十八愿,独见流通,乍聋乍眩,讵可信受者乎?

正译第三(正《大本弥陀经》)
问:依魏康僧铠译四十八愿,何不可也,讵知非众生因缘,当信受是四十八愿也哉?答:不可也。我为一一正之如左,盍平心察文义矣!

第十七愿,衍文也。十方诸佛说经行道之迹,各各不同。众生因缘不同故,非佛有优劣故;乃言十倍于诸佛,为是十倍谁耶?第二十五、第二十六,只是一愿,非二也。

第二十八、第二十九、第三十愿三段,可并入第二十七愿中。第三十一愿,可并入第二十三愿中。

第三十四愿,衍文也。我刹中人欲生他方,前文明其本愿矣,乃虑堕三恶道,此义不必宣矣。第三十五、三十六愿,皆可并入第二十二愿中。第三十七愿、三十八愿,只是一,非二也。

第四十一愿,衍文。为道场树耶?道树不必当一愿;为菩萨知见耶?菩萨知见,具如上文矣。第四十四愿,衍文。具见上文,且叠见矣。

第四十五、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愿凡四段,只是一,非四也。然则法藏本愿如何?曰:佛有愿而已,不胪愿之数也。

正译第四(正《弥陀经》)
凡净土众经各各异,发愿多少异,予揭之矣。有明袁居士为《西方释异篇》,有身城大小异释,有寿量多少异释,有花轮大小异释,网其众说,弥缝同异,可谓勤矣。予乃正告震旦曰:不足辩!凡言大小、高卑、延促、多寡之数,十九是西竺注疏小师依托为之。一切经预设架构,言一、言二、言三、言四、言五,乃至言八万四千,此方师笔之书,为《大明三藏法数》篇,以非佛口亲说,是以处处异。又凡言若干那由他,若干恒河沙,若由旬,若劫,若国土,十九以意增益,气喘词窘,无益至教,亦处处异。佛言岂若此其絮絮猥鄙如儿女子语哉?五痛五烧,最不词,《宝积经》中无量寿如来会,无是文也。若金口亲宣,曷为有译有不译?于正是译也,发其凡焉。

正译第五(正《大般若经》)
龚巩祚曰:唐玉华寺译《大般若经》六百卷十六分,是西土伪经也。第二分,用秦译《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又模拟此经造四百卷,立初分,又模拟此经造百余卷,立第三分、四分、五分、六分;又取此经余滓,造数十卷,立第七分,至第十六分。独第二分是真经也。何以明此真?曰:龙树大士依此造论也。真经不恃唐译,鸠摩罗什、僧睿两大师,先勒成三十卷九十品,流通震旦矣。西土如别有六百卷者,龙树不应不言,罗什不应不见。且夫《摩诃》者,大也,三十卷九十品,已得一称,无容更有繁于此,更得大称者。盖判教诸师,判立三宗,中西并然。相宗、性宗,卷氎繁重,此师习此破相宗,欲敌余宗,恨文不富,门户小见,渐至僭伪。岂知教纵分三,佛止一佛,矧教纵分三,岂必卷氎相敌,始成三峙耶?龙树大士依三十卷九十品文,作《释论》一千卷,又名《大智度论》,罗什存一删九。龙树之言,圆赅三藏十二部教,不专诂破相。又龙树借此经,广明三藏十二部教,不专执破相。又龙树《释论》论也,十倍原文,体裁可尔,秦二师尚以为广而删之。唐师乃以经为略,又取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