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徐步而入,竟不复言。韩忠献公与欧曾诸公同在政府,每议事,二公至厉声相攻,不可解。公一切不问,俟其气定,徐以一言可否之。二公皆伏,事无不济。此最可为处昆弟乡族之道。若哓哓揭揭,辨己之是,折人之非,所谓以善服人,人未有能服者。......宋景文公论治民云,吾与之生,故能为吾死;吾与之乐,故能为吾忧。吾常谓,御僮仆、处乡邻莫不皆然。......四邻皆火,不及吾家,诚可坚为善之志,睦宗恤邻,亦不可后矣。

  十一甲午十一月十二日

  府县及乡士夫一切庆问之礼不可废,此非以为媚。府县吾父母官也,乡士夫吾斯文骨肉也,于此不用其情,恶乎用其情?但近世欲以此为干求之资,故不事干求者,遂并其礼而废之。夫我不加礼于人,往往不自觉;人不加礼于我,我心若之何哉?此强恕而行之道......、他人过失丑恶,一切不可形之于口,即此便是天下归仁气象。......情爱贵厚,检责贵薄。

  十三乙未正月二十四日

  闻家中与某颇有芥蒂,此大不可。凡有情于我者,当记善忘过,可以全交。或一言不合、一事不称意,而遂相忤,此岂有忍有容之道?

  十五乙未七月二十三日

  民贫盗起,虽富足之家,其能独利?吾家今岁租入,须消减时价粜之,以惠乡族,贷者可轻其息。佛经以得遇贫乞为幸,谓舍此无由种福田,亦善喻也。凡处人处事......苟以富贵为心,则全体先蔽。

  十七乙未十月十六日

  前书云云,此等事只随时应酬,不必营营。无百年不死之人,无数世不贫之家。但据见在尽其有事,使后人有所赖而为善耳。

  十八丙申二月十七日

  家业渐殷,须痛戒种种热闹,甘忍恬淡寂寞,非必强为于外,直从心体洗得恬淡滋味,乃能有常。不然,则自谓高贤,犹不免为俗人。古之称圣人,必曰饭糗茹草,若将络身;必曰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得此滋味,则虽衣鼓琴,荣华显盛,有之而不与,居之而不染,亦不失其为恬淡寂寞者也。

  卷之八 记

  集义堂记

  义者性之德,非自外也。心之良知之谓性,成性存存之谓德。动不拂性,慊于其心之谓义。......告子之徒离义言性,而曰性无善无不善也;离心言义,而曰义外也,非内也。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心,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盖告子自以其道为至,将以易天下,谓圣人无思无为,寂然不动,老安少怀,物各付物者,亦若此耳。......当是时,佛未入于中国。然其言真性空寂,非善不善,诸相无性,缘生为幻,不假修证,顿契真如者,与告子实相表里。故予尝谓,中国之佛学,自告子既萌之芽。......盖告子之学,究心性命,志于深造自得,非若耽耽于富贵爵禄、见利忘义、以性命为无益者也。意见之蔽,卒叛儒归佛,而其流之祸,儒者以为烈于洪水猛兽,则道术小差,恶可以为细故而莫之辨者!故学之不讲,孔子以为忧,况殉利弃义、谓性无益、谓身不能、谓不学无伤,祸将何所不至耶?

  卷之九 杂著

  从叔格庵先生别言

  致其良知,则无适而非学。不然,非周公孔孟之学也。......良知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故见人之善,若得其所欲而爱护之也;人之不善,若疾痛在躬而抚摩之也。......故滂者必视天下无物非我,无人不可入于善,然后为致其良知。......夫道者性也,人之良知也。率之而喜怒哀乐达,故曰达道。是故易知也,易人也。远良知以为道,则难。

  赠徐远卿

  言政者,必曰才智,才智末也。致其良知,故民一身,天下一家。是故痛思摩,痒思搔,疾思药,饥寒思衣食,劳思逸,忧思释,乐思达,淫思节,田畴思易,垣墙思固,外侮寇攘思御,是故才智罔不周。

  答董兆时问

  学者能依着见成良知,即无过中失正,苟过中失正,即是不曾依着见成良知。......大杖则走,可以施于必欲杀子之父,而不必施于爱子之亲;可以施于父盛怒之际,而不必施于亲微怒之时。此等因应变化,良知自能知得。......此心所谓非思而得,非勉而中,天理之自然者也。只是人不能一一依着耳。......良知固能知古今事变,然非必知古今事变而后谓之良知。孔子曰或生而在之,生而在之者,非能生而知古今事变者也,生而无私意蔽其良知而已。夫生知者,以其生而无私意而不蔽其良知,则学知者,亦惟学去其私意以不蔽其良知而已,困知者亦惟困心困力,去其私意以不蔽其良知而已。......夫学问思辨之功,求以不蔽其良知,则虽未纯乎良知,然蔽渐去而知渐复矣。

  徐任夫赠言

  学莫大于主静,非虚静之谓也。无欲之谓真静,声色臭味、富贵声利种种世情不作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