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开堂奥;元世沾其风神秀丽,窥见户庭。后之解杜诸家,非不各据心力,意本浅也,而凿之使深;事本近也,而推之使远。引征古典,但泝流而忘源;采摭稗官,犹得此而遗彼。从前注解,不下百家;近日疏笺,亦将十种。或分类,或编年,今昔互有同异;于分章,于解句,纷坛尚少指归。世言不读万卷书,不行万里地,皆不可以读杜,岂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已自注其诗乎!臣于退食馀闲,从事少陵诗注。本文先释,依欧氏之解《诗》;故实附详,仿江都之注《选》。只恐面墙等诮,漫然学步贻讥。兹者,恭遇皇帝陛下聪明天纵,学问海涵,诠释《五经》《四书》,允矣开来而继往;发挥《通鉴纲目》,洵哉静圣而动王。典训心传,创垂万年谟烈;古文手辑,网罗历代英华。宸翰勒之岱宗,快睹翔鸾翥凤;诗章光于孔壁,式瞻复旦卿云。幸际昌时,躬逢盛事,徒忝清班之末,未窥中秘诸书。臣少习遗经,粗通章句,壮游艺圃,谬握丹黄。青琐追趋,何有郊坛之三赋;白头尸素,曾无春殿之七言。蒙谕献文,只惭末学。伏惟少陵诗集,实堪论世知人,可以见社甫一生爱国忠君之志,可以见唐朝一代育才造士之功,可以见天宝、开元盛而忽衰之故,可以见乾元、大历乱而复治之机。兼四始六义以相参,知古风近体为皆合。愚蒙一得,冒达九重。倘邀清燕之鉴观,以当采风之陈献,庶前修生色,而新简垂光矣。谨以所往诗赋二十四卷,并连谱序传文,缮写完编,装潢成帙。臣无任瞻天仰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表随进以闻。

康熙三十二年十一月日翰林院编修臣仇兆鳌上表。


前言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后迁居巩县,遂为河南巩县人。杜甫即出生于巩县的瑶湾。杜甫的家庭是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其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和著名学者。由于杜预是京兆(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故社甫常自称“杜陵野老”、“杜陵布衣”。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武则天时期的著名诗人,父杜闲曾为兖州司马、奉天县令。对于这一官宦家世、书香门弟,杜甫感到非常自豪。在《进雕赋表》中,他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他又说:“吾祖诗冠世。”(《赠蜀僧闾丘》),又嘱咐儿子宗武“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所以,杜甫将“奉儒”和写诗当作自己终生孜孜不倦的事业。

杜甫非常早慧。在他晚年所写的《壮游》诗中,他曾追忆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十四五岁,就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诗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他勤奋好学,自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为他以后的诗歌成就打下了渊博雄厚的基础。二十岁起,像当时许多著名的诗人所做的那样,杜甫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他先东南游览吴越,二十四岁时返回东都洛阳,参加进士科举,不中。第二年又游历齐赵,直到开元二十年(741)才回到洛阳。天宝三载(744),他在洛阳结识了伟大诗人李白,二人相邀同游梁宋,同游的还有另一个著名的诗人高适。后来高适南游楚地,李、杜二人则北上再游齐赵,一起登高怀古,寻幽访胜,饮酒论诗。在《壮游》诗中,他回忆这一时期的生活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枉。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漫游的生活豪放而浪漫,李、杜二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一时期,杜甫写下了不少诗篇,如名作《望岳》及《画鹰》等,表现出青年时期的杜甫对前途和能力的乐观自信。

天宝五载(746),杜甫来到长安参加科举,寻求施展抱负的机会,但迎接他的是十分冷漠的现实。这一年,嫉贤妒能、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将所有参加考试的人全部黜落,却向昏庸的唐玄宗上表称贺“野无遗贤”。杜甫落第后。困居于长安,不断地向王公大臣们投诗干谒,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还向玄宗进献了《三大礼赋》、《封西岳赋》等,只为自己博得了一些虚名,却并无实际效果。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他写道:“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满腔的愤激信口而出。从天宝四载到天宝十四载(755)十月终于被任命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正八品下阶的小官时,杜甫已经在长安困居了十年。这十年之中,诗人的理想一再碰壁,生活也越来越拮据,常过着“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的生活,甚至“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幸”(《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屈辱辛酸使他对下层贫困生活有了深刻的体验,对黑暗政治有了切身的感受,性格也逐渐由清狂而转向深沉。他处在当时的政治中心长安,耳闻目睹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对潜藏的社会危机也有所预感。这一时期,他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篇,如《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而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冬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既是对自己十年长安生活的总结,也向我们展示了唐代盛世结束,危机四伏、大乱将至的社会图景。作为一个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