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         十六国春秋 伪         致身录 伪         隆平集 伪         于陵子 伪         石申星经 伪         周髀算经 伪         拨沙经 伪         神农本草 伪
-389-         秦越人难经 伪         脉诀 伪         博物志 伪         杜律虞注 伪         三礼考注真杂以 伪         贾谊新书 伪         伤寒论 伪         金匮玉函经 伪         尔雅 书不伪但非周公作         ?书 书不伪但非沈约作         水经 书不伪但非桑钦作         吴越春秋 有二作者未知谁作
-390-         东坡志林 书不伪书名伪         国语 未知谁作
  附识:诸子辨不能说是纯粹辨伪的书,因为他每辨一书,总有一段批评那书的理解,甚至完全是批评,没有一句是辨伪的。不过他总是辨伪的一部要紧书,所以和四部正?、古今伪书考列成一表,以便比较。诸子辨系宋濂所作,四部正?系胡应麟所作,古今伪书考系姚际恒所作,故此表名宋、胡、姚所论列古书对照表。
姚名达








附录一
古今伪书考跋 
顾颉刚
古今伪书考一卷。宣统己酉岁,始见于孙伯南先生架上。去年在京中刻意求之不能得,遂借自孙先生手录焉。是书始刊于知不足斋丛书;谬为繁。今就其可正者?先生所藏为光绪十八年秋浙江书局单行本。浙局是刻,板本甚劣,正之;他日得善本,当重校。书无序跋,亦不记年。姚君行事,他书并难征考。观其引据书说及钱牧斋、顾宁人而止,则是清康、雍间人。盖山谷含章之士,不求令闻于世俗者,可决也。寻索所箸,于易传条曰:「予别有易传通论六卷」;于古文尚书条曰:「予别有通论十卷」;于大戴礼条曰:「予前作古文尚书通论,其中辨大戴礼非本书,乃后人之伪」;于周礼条曰:「予别有通论十卷」;于孝经条曰:「予着通论止九经,其别伪类不及孝经」;于真书杂伪类曰:「经则礼记、仪礼有之,并详本书」:知通论之作至为博洽,抉择必甚精。以其有通论,故此考中于易、书、礼皆不着考辨。然通论无传本可求,检各家目录亦不载,其已佚乎?夫古文尚书之伪,梅君而后,百诗、松崖、懋堂、艮庭辨说明矣。周礼颇见攻于晚近。而易传、仪礼则终清一代盖无疑者。使姚君通论而在,必有以广吾异闻。今但从此考得窥鳞爪,名之不没亦仅赖此,其传其不传岂姚君之意乎!是书一卷,颇类随手札记,非有意箸述之林,故文笔疏散。其讨论多采前人成说,自汉志、隋书而下,唐之柳子厚,宋之晁子止、陈直斋,明之宋景濂、胡元瑞,并多撷取,而以晁、陈为最多。或微折衷,不尽证实,弗能谓博议无遗也。其缺而未举者,在「经」,有书序、周易举正、干元序制记、论语笔解、六经奥论诸书。在「史」,有圣贤群辅录、五孝传、卓异记诸书。在「子」,有孟子外书、邓析子、燕丹子、灵棋经、道德指归论、老子河上公注、庄子郭注、群书治要、家山图书、搜神记、述异记诸书。至于医药、术数之籍,不可胜计。若「真书杂伪」,则有朱子通鉴纲目;「两箸并名」,则有高诱战国策注;在姚氏成书后,则有日本刻古文孝经孔传、今文孝经郑氏注。如此之类,并可补论,勿求备于此书已。若其编次,余窃有议。以忠经入经,以天禄阁外史入史,得毋但观其名欤?于文中子,既从挥尘录证王通之有其人,又曰「通耶,郊、畤耶,逸耶,吾不得而知之」,则是「未足定其箸书之人」也。于诗序,既从后汉书证为卫宏所作,又曰「非伪书而实亦同于伪书也」;于杜律虞注,既从杨用修言谓为张伯成作,后人嫁名于伯生,又曰「伯生集有杜诗纂例序一篇;想以此讹为伯生耶」:则二书者,是「本非伪书而后人妄托其人之名」也。于干凿度曰「宋人掇拾类书而成」;于竹书纪年曰「予于纪年,以为后人增改」;于李卫公问对明非阮逸伪书,而曰「今世传者当是神宗时所定,而彼所定实采通典」:则三书者是「真书杂以伪」也。今辄与伪书同列,不亦过欤?于商子采周氏说,曰「其精确切要处,史记列传包括已尽;凡史记所不载,往往为书者所附会」;于贾谊新书采陈氏说,曰「多录汉书语,其非汉书所有者辄浅驳不足观,决非谊本书也」:其言相类,而商子为伪,新书为真,则不足以服人矣。于脉诀曰「称晋王叔和撰,晁氏谓后人依托」;于金匮玉函经曰「此非仲景撰,乃后人依托者」:其言亦同,而脉诀为伪,玉函为真,则又不足以服人矣。孙子一书,反复无证验,则宜与鬻子、鬼谷并在伪书,而独入之「未定其人」,岂为当乎!阴符经即为寇谦之作,而七贤注涂抹已遍,尽为伪托,自传其书,即有其注,岂犹得列于真书耶!于文子,但曰「不全伪」,而其所以不全伪者不言焉;于列子,但曰「意战国时本有其书」,而其所以本有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