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刘少先生捐献给中央人民政府,现藏北京图书馆。今年是屈原逝世的二千二百三十年。我们藉此机会,把这部最古的最完备的楚辞集注定本,影印出来,作为对于屈原这位古代伟大的爱袓国、爱人民的诗人的一个纪念。同时我们想,这部书的出版,对于研究屈原的专家们也将会有些贡献与帮助。一九五三年月十日郑振铎跋。
直齐书録解题〔宋〕陈振孙
楚辞集注八卷、辨证二卷
侍讲建安朱熹元晦撰。以王氏、洪氏注或迂滞而远于事情,或迫切而害于义理,遂别为之注。其训诂文义之外,有常考订者,则见于辨证,所以祛前注之蔽陋而明屈子微意于千载之下。忠魂义魄,顿有生气。其于九歌、九章,尤为明白痛快,至谓山海经、淮南子殆因天问而著书,说者反取二书以证天问,可谓高世絶识,毫发无遗恨者矣。公为此注在庆元退归之时,序文所谓「放臣弃子、怨妻去妇」,盖有感而托者也。其生平于六经皆有训傅,而其殚见洽闻发露不尽者,萃见于此书。呜呼伟矣!其篇第视旧本益贾谊二赋而去谏、叹、怀、思。屈子所著二十五篇为离骚,而宋玉以下则曰续离骚,其言七谏以下「辞意平缓,意不深切,如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者」,尤名吉也。楚辞后语六卷
朱熹撰。凡五十二篇。以晁氏续、变二书刊定,而去取则严而有意矣。【卷一五楚辞类】
郡斋读书志附志〔宋〕赵希弁
楚辞集注八卷、后语六卷、辨证二卷。
右朱文公所定也。离骚凡七题二十五篇,皆屈原作,定为五卷。续离骚八题十六篇,定为三卷。校晁氏本增吊屈原、服赋二篇,而去七谏、九怀、九叹、九思四篇。公谓四篇虽为骚体,然词气平缓,意不深切,如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者,就其中谏、叹犹粗可观,两王则卑已甚矣,故虽幸附书尾时人莫之读,今不复以累篇袠也。贾傅之词于西京为最髙,且惜誓已着于篇,而二赋尤精,乃不见取,亦不可晓,故并录以附焉。后语定着五十二篇。公谓屈子者穷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之词也,故今所欲取时使继之者,必其出于幽薆穷蹙、怨慕凄凉之意,乃为得其余韵。而宏衍巨丽之观、欢愉快适之语,宜不得而与焉。至论其等,则又必以无心而冥会者为贵。其或有是,则虽远且贱,犹将汲而进之。一有意于求似,则虽迫近如扬、柳,亦不得已而取之耳。骚自楚兴,公之加意此书,则作牧于楚之后也。或曰有感于赵忠定之变而然。【卷下楚辞类】
四库全书提要
楚辞集注八卷、辩证二卷、后语六卷,宋朱子撰。以后汉王逸章句及洪兴祖补注二书详于训诂,未得意旨,乃櫽括旧编定为此本。以屈原所著二十五篇为离骚,宋玉以下十六篇为续离骚。随文诠释,每章各系以兴比赋字,如毛诗传例。其订正旧注之谬误者,别为辩证二卷附焉,自为之序。又刊定晁补之续离骚、变离骚二书,録荀卿至吕大临凡五十二篇为楚辞后语,亦自为之序。楚辞旧本有东方朔七谏,王褒九怀、刘向九叹、王逸九思,晁本删九思一篇,是编并削七谏、九怀、九叹三篇,益以贾谊二赋。陈振孙书录解题谓以七谏以下,辞意平缓,意不深切,如无病而呻吟故也。晁氏续离骚凡二十卷,变楚辞亦二十卷,后语删为六卷,去取特严,而扬雄反离骚为旧録所不取者,乃反收入。自序谓欲因反离骚而着苏氏、洪氏之贬辞,以明天下之大戒也。周密齐东野语记绍熙内襌事曰:「赵汝愚永州安置,至衡州而卒。朱熹为之注以寄意焉。」然则是书大旨,在以灵均寓放逐宗臣之感,以宋玉招魂抒故旧之悲耳,固不必于笺释音叶之间,规规争其得失矣。乾隆四十六年十月恭校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楚辞集注卷首】
五十万卷楼藏书目録初编(近人〕莫伯骥
楚辞八卷、后语六卷。明成化刊本,陆润之旧藏。
伯骥按:庶老斋丛谈〈按当作「庶斋老学丛谈」)中云:「汉武帝秋风辞见于文选、乐府、文中子,晦庵附入楚辞后语,而史记、汉书皆不载。艺文志又无汉武歌,不知祖于何书。」又续停骖録卷二十一云:「朱子注楚辞,在今余干之东山,其意盖为赵汝愚作也。复为后语,以选古人之辞,世有议其去取之未当者。盖楚词之文,至东汉而病矣,况后世乎?文公之旨,则以无心而冥会,贤于不病而呻吟者尔。此为第一义也。」又萧穆敬孚类稿云:「余以为千古之第一知骚者,莫如太史公。至本书注事详确,莫如王、洪两注本。学者但熟读太史公屈原列传,可深得屈原各篇精义之所在。再读王、洪注本,可知屈子用古之通博。而朱注本实未能高出前人,但偶有独得处,采取之可也。若尊朱者,因其一序,概将前人抹摋,则大谬云。」此皆前人论朱注之得当者也(节録〕。【卷一五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