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在县西南二里,滨江,以形名。又象骨山,在县西南四十里。《山海经》:巴蛇吞象,暴骨于此。下有港,亦以象骨名。又崖岭,在县西南五十里,崖石壁立,联络数峰。

  道人矶在县南十五里大江滨。有石高十余丈,如道人面北而立。矶中有二洲,南为黄金濑,北为黄金浦,上又有白石,高丈余,其光如镜,亦名鸡冠石。后唐天成三年,吴兵至荆江口,将会荆南兵攻岳州。进至道人矶,楚将许德勋以奇兵出其后,夹击之,擒其将。○鸭阑矶,在县东北十五里。相传吴建昌侯孙虑作斗鸭栏于此,陆逊谏止之。今有鸭阑水,并置巡司于此。又城陵矶,在县西南四十五里,亦有水驿及置巡司于此,盖与巴陵县相接也。《志》云:县东北七十五里,又有白马矶。

  ○大江县西北五里。自巴陵县流入界,经县北三里,又东北流入武昌府嘉鱼县境。

  云溪水县西南四十里。源出崖岭,流经县南三十五里,汇为松阳湖。又象骨港,亦自县西南东出松阳湖流合焉,注于大江。昔有松阳河泊所,今革。○港头水,在县南十五里,源出巴陵县东北九十里之石佛岭,流入县南五里之白泥湖,又东北接县东五里之连家湖,引流为清江口,达于江。今有连家湖河泊所。《志》云:县西南十五里有枫桥湖。又西南五里有鲁家湖,通大江,产莲,一名莲湖。又县东五里有{艹}湖。春夏水涨,皆流入大江。

  黄荆港县南五十五里。源出县南百里之浆山,北流经县东聂家市,会清江口入大江。又县东六十里有爬儿港,出巴陵县东百里之石狮尖山,亦流经聂家市,会清江口。又南港,在县东四十里,源出县南三十里之金竹山,东北流,经楠木港,亦汇于清江口,注于大江。○双港,在县西南六十里,源出方山,二流并导,出桃林,逾西井,过罐子口,入洞庭湖。《志》云:县东三十五里又有青菱氵套,东连荷叶氵套,水涨则合为一,水消则隔为二,有鱼利,产野菱,因名。

  南阳洲在县西南五里江中,广饶可耕。又有潦浒洲,在县西南三十里,大江夹流,一洲中峙,地可耕。

  断山泉县南八十里。泉泻断崖之间,灌田百余顷。○赵公堤,在县治东。旧有堤,倾圮。元泰定间,县尹赵宪筑成之,水患遂平。

  ○土门镇在县东南,有巡司戍守。又长安马驿,在县东北十五里。又云溪马驿,在县东四十里。《志》云:县西北有杨林渡,路出嘉鱼县。又县西五里有沙锅渡,路通荆州府监利县。

  华容县府西一百八十里。北至荆州府石首县八十里,南至常德府沅江县二百四十里。本汉武陵郡孱陵县地。晋初,分置安南县,属南平郡。刘句曰:安南县,刘表所置也。宋、齐因之。梁封肖骏为安南侯。又置南安郡于此。郡寻废。隋初,县属岳州。开皇十八年,改曰华容县。唐初,因之。垂拱二年,改曰容城县。神龙初,复曰华容,仍属岳州。宋因之。旧治在县东南安港,寻以水患移今治。元仍旧。今城周四里,编户十八里。

  ○赤亭城县南五十里。三面临水,极为阻隘。梁大宝二年,湘东王绎遣胡僧援巴陵,与侯景将任约遇于芊口。僧潜引兵至赤沙亭,约至,僧击擒之。城近赤亭湖,因以为名。○刘备城,在县北七十里,俗传是先主中军寨,又谓之金门刘备城。又岳城,在县西南三十里。宋岳飞征杨么,筑此屯兵。

  ○东山在县东十里。峰峦秀丽,连亘百里,古松夹道,驿路经其中。其相接者曰龙峰山,四山回抱,洞庭在望,称为奇胜。○南山,在县南三十里,隔湖对峙,苍翠如屏。又南十里有禹山,相传禹浚川时尝登其巅,今有禹庙。

  石门山县东三十里,一名仙庐山。山有七峰,其相连者曰墨山。墨山北有玄石山。《楚辞》驰余车于玄石,是也。《志》曰:墨山,在县东四十里。又鼓楼山,在县东南五十里,上有石室,下瞰洞庭,中可容千人。

  ○澧水在县西南,九江之一也。自安乡县废作塘县,东流入县境,合赤沙湖而注于洞庭。《志》云:县治北有华容河,晋杜预所开,以通零、桂之漕。北接大江,南达洞庭,今湮。○县河,在县城南。《志》云:县东北一里曰北河,县东南一里曰南河,流经县南三十里,曰县港口。又东为紫港,流经青草湖,委曲百折,达于洞庭湖,俗亦谓之华容湖。又县东二十里有板桥港,又东五里有沙港,皆委曲入于洞庭。

  赤沙湖在县西南,亦谓之赤湖,接巴陵、安乡县及常德府龙阳、沅江二县界。《水经注》:澧水与赤沙湖会,湖水北通江,南达澧。《巴陵志》:洞庭湖西吞赤沙。是也。亦谓之赤亭湖。又青草湖,在县东南,亦曰青湖,与洞庭湖相连。○褚塘湖,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又苏池湖在县西六十里,杜家潭湖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延湖在县东南三十里,皆掌于河泊所。又县东南七十里曰澌城湖,相接者曰须臾湖,又县西一里有城西湖,又西有斗子湖。县北二里有张家湖,又北二里有黄湖。《志》云:县境底洼,湖泽环绕,凡数十处。洞庭涨溢,辄有氵溺之患,故绕境为堤,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