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明天顺中,因旧址修筑。万历三年,增修,门十一,城周十六里有奇。

  赤水废县州西北百三十里。本垫江县地。隋开皇八年置赤水县,属合州。唐因之。宋熙宁四年,省入铜梁县。七年,复置,仍属合州。元至元二十年,并入石照县。又巴川城在州南七十五里。唐开元二十三年,析石镜、铜梁二县地,置巴川县,属合州。宋因之。元省入铜梁县。

  汉初废县州西北百九十里。汉垫江县地。萧齐置汉初县,属宕渠郡。梁置新兴郡治焉。西魏改郡曰清居。隋郡废,县属合州。唐仍曰汉初县。宋因之,皆属合州。宝中,兵乱,县废。《志》云:州南五里有巴子故城,东北又有什邡侯城。相传汉初雍齿尝筑城于此。

  ○钓鱼山州东十二里。涪江在其南,嘉陵江径其北,东西南三面皆据江,峭壁悬崖。山南有大石,平如砥。山上有天池,周五百余步,大旱不涸。宋淳三年,余帅蜀,兼知重庆府,时蜀已为蒙古所残破,力谋完复。冉谓曰:为今日守蜀计,其在徙合州城乎。蜀口形胜之地,莫如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胜于十万师远矣。从之。遂城钓鱼以备内水。又于利、阆诸州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列,为诸郡治所。凡筑十余城,而蜀始可守。《志》云:今山在州治东,隔江五里,屹然形胜。

  铜梁山州南五里。东西连亘二十余里,巅平整,环合诸峰,此为独秀。有石梁横亘,色如铜,《蜀都赋》所云外负铜梁者是也。又州东五里有学士山,山耸秀而圆润。○龙多山,在州西北百里。涪江经其下,山远且高,逶迤如龙蟠。《志》曰:铜梁龙多,州境之大山也。

  寨山州西二十里,峭壁如削。昔人避乱,保聚于此。又青石山,在州西二百二十里涪水之南。李膺《益州记》:昔巴蜀争界,久而不决,汉高八年,一朝密雾山为之裂,自上及下,破处直若引绳,于是州界始判。○斜崖山,在州东北八十里。崖石奇胜,崖下有洞,内有龙湫。

  马げ山州东北百五十里。宋咸淳九年,叛将刘整献计于蒙古,欲自青居进筑马げ、虎头二山,扼三江口,以图合州。蒙古遣统军合剌筑之。合州将张珏闻之,乃张疑兵于嘉渠口,潜师渡平阳滩,火其资粮器械,越寨七十里,焚船场,由是马げ城筑卒不就。既而珏言于朝,请城马鬃、虎头二山,或先城其一,以据险要。不果。○北岩,在州北五里,亦曰北崖,又名濮岩。或以为古濮国,即所谓巴、卢、彭、濮者也。

  ○嘉陵江州北五里。自顺庆府流入州界,经州治东北,而渠江合焉,谓之嘉渠口,亦谓之渠口。又经州东南,而涪江合焉,并流至府城北,亦谓之渝水。《志》云:嘉陵水上源曰西汉水,至阆中曰阆水,至渝州曰渝水。又有鸡爪滩,在州东北江中。宋开庆元年,蒙古主蒙哥攻合州,引兵自鸡爪滩直抵城下,力攻不能克。是也。余详大川嘉陵江。

  涪江在州城南。自潼川州遂宁县入州界,至州东南,而嘉陵江合渠江来会焉。亦曰三江口。并流至府城东,而合于岷江,所谓内水也。详见大川涪水。

  宕渠江亦曰渠江。自顺庆府广安州西南流经州界,至州治东北而合于嘉陵江,曰渠口。详见大川渠水。

  ○合阳驿在州治东。水驿也。舟楫往来,此为必经之地。

  铜梁县州西南九十里。西至大足县百里。本垫江县地,唐长安三年,析置铜梁县,属合州。今县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四十一里。

  ○铜梁城旧在县西北。刘句曰:县初治奴仑山南,开元三年,移治于武金坑。王象之曰:旧治在县北列宿坝,后移治涪江南岸,宋又移治于东溪坝。盖迁徙不一也。元时始移今治。

  ○六赢山县西三十五里。唐合州刺史赵延之集义兵于此,六战六赢,因名。又龙透山,在县西三十里。山壁绝峭,中有穴,望之通明。县西南十里又有钟山。有池,大旱不涸。○巴岳山,在县南十五里,岩洞幽胜。

  新开山县东六十里。山有道直走巴县。《志》云:县东七十里有南峰,高五里,为峡山之胜。两山复出对峙,中广十里,涂左有穴,谓之仙洞。深五里,水伏流其中,出为大涧。又中峰,在县东南九十里。山环如盘,周二十里。民居如画,有泉冬夏不减,俗名天池。

  ○涪江在县北境。自潼川州遂宁县流入界,又东接定远县境,至合州会于嘉陵江。○马滩河,在县南五十里。源出大足县界,东流经合滩,有楼滩河来会焉,经县南,而东注于涪江。又巴川河,在县治南,水流曲折如巴字。又有东淮远洞河,在县北四十里,小安溪,在县北二十里,皆东流入于涪江。

  定远县州北百五十里。东北至广安州岳池县百三十里。宋石镜县地,名女箐平。开禧间,尝置和溪县,寻废。元至元四年,置武胜军,行和溪安抚司事,寻改为定远州。二十四年,降为县,属合州。明因之。今县城周七里,编户十四里。

  ○平曲城在县西。后汉初,公孙述置城于此,贮兵积粟以御汉,建武十一年,岑彭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