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要害之地,以备吐蕃。”
  (34)《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姚州“东北至上都四千三百里。东北至东都四千八百九里。”《旧唐书·地理志》:“至京师四千九百里。”
  (35)姚诚:《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皆作“姚城”。 “诚”,为“城”之误。
  (36)《旧唐书·地理志》姚州有长明、泸南二县,“泸南,县在泸水之南。”《新唐书·地理志》载有姚城、泸南、长明三县,县等为下,“泸南,本长城,垂拱元年置,天宝初更名。”《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姚城县,下。郭下。长明县,下。西南至州十五里。长城,下。南至州五里。”
  (37)《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协州至两京里数与本卷同。《旧唐书·地理志》:“在京师西南四千里。”
(38)《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安东县,下。郭下。西安县,下。东南至州二十七里。胡津县,下。南至州六十里。”
(39)《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曲州至京师与本卷同,“东北至东都四千三百三十里。”《旧唐书·地理志》:“在京师西南四千三百三十里。”相差甚远。
(40)《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朱提县,下。郭下。唐兴县,下。西至州五里。”

诸道山河地名要略第二
P.2511号
(前缺)
今州即(1)
武于此州置
为总管府,四年
晋州(2),今为晋州刺
(史理所)(3)。
平阳也。晋永嘉之乱,
于此州(4)。
城昼兴作,夜即有崩,
□韩有子名礻厥儿,年
裹灰随蛇依遗,
入一穴,掘之□□
为龙子祠(5)。
原,春秋晋穆侯战于千亩,即其所也(6)。
汾水、氵矞 水(7)。
一名壶口,《尚书》云:壶口,理梁及岐是之也(8)。
人俗:其俗刚强,
与河中、太原同(9)。
赋:麻布。
北都太原府,赤府(10)。并州。去上都一千二百六十里(11)。/《禹贡》冀州之域。《释名》云:并者,兼也(12)。不以/卫水为号,不以常山为称,而云并者,两谷之/间也(13)。又为唐国,帝尧为唐候所都也(14)。/春秋时为晋国(15),西南距河,北尽朔陲,背地/也。昔高辛氏子实沉及金天氏子台骀之/所居也(16)。魏黄初中置并州,又为太原/国(17)。后魏为太原郡。武德元年罢郡为并/州,又改为大都督府(18)。今为河东节度使理所(19)。/
事迹:
  秦庄襄二年蒙骜攻赵,空(定)太原(20)。晋荀/吴败狄大卤,即[此]地也(21)。随(隋)季陵迟,盗贼充斥(22)。/大业三年炀帝以高祖神尧皇帝为山西/河东道抚慰大使、太原郡留守(23)。开元十一年玄/宗行幸至太原,以此州王业所兴,又建北都,改并州为太原府,立起业堂碑,以记其事(24)。/天宝元年改北都为北京。
  晋祠,周唐叔虞祠也。北齐文宣帝时大起/楼观,穿筑池溏,自高洋已下,皆游集焉,迄今为北都之[胜]也(25)。
  介子推祠(26),/俗名子推,《后汉书》云:周举为并州刺史,旧以子推焚死,忽其日,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也,土(士)人至冬中辄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少不堪,多死者。周举乃作书以置子推之庙,言盛冬去火,残损人,非贤者之意,使温食,尔惑稍解,风俗颇革(27)。/
台骀马,《春秋》子产曰:其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生台骀,马 共 业其官,宣汾、洮,漳太原泽,帝/用宗之封汾川,故立庙于此(28)。
郡望地名:太原郡,太夏,春秋地名,曰:/置太原,/一名太夏也。
中都,后魏曰中书都,为太原郡也。太卤,夏墟,晋阳(29)。
  水名:晋水,(智)P.遏晋水明灌晋阳城是(30)。晋泽,溉稻田四十余里也(31)。洞濄水,刘琨/与刘元海合战于此也(32)。汾水,汉武帝幸河东《秋风辞》曰:泛艛舡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徐水(33)、护甲水(34)、滹沱水。
  山名:蒙山(36),《赵录》曰:刘聪征刘琨,/不克,逾蒙山而归是也。牢山,刘聪遣子粲袭据晋阳,遂猎于牢山,陈阅皮肉,山为之赤(37)。/白马山,其驎(阴)多玉,其阳多钢铁也(38)。 原仇山,出人参,铁矿(39)。介山,有介子推庙是也(40)。/
人俗:《汉书·地理志》云:其人有尧之遗教,君/子深思,小人俭陋。又多晋公族子孙,以诈力/相倾,矜夸功名。嫁娶送死,例皆奢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