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夹路,对起四楼,其楼为日月表胜之象。然洛水溢,浮桥辄坏。贞观十四年更令石工累方石为脚。《尔雅》:‘箕、斗之间为天汉之津’,故取名焉”《新唐书·地理志》河南县“龙门山东抵天津,有伊水石堰,……。”《旧唐书·玄宗纪》:开元二十年夏,四月“癸巳,改造天津桥,毁皇津桥,合为一桥。”
(15)(此字待造)水:据《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同州夏阳县本河西县,乾元三年改名夏阳。《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同州郃阳县:“《水经注》曰郃阳城南有溢(待查)水:东流注于河,即郃水也。按(此字待造)水,蒲池(此字待造)水与南(此字待造)水,并在旧西河县南五里,今郃阳界内。”
(16)通灵陂:《新唐书·地理志》同州朝邑县:“北四里有通灵陂,开元七年,刺史姜师度引洛堰河以溉田百余顷。”《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同州朝邑县:“通灵陂,在县北四里二百三十步。”《旧唐书·姜师度传》:“再迁同州刺史,又于朝邑、河西二县界,就古通灵陂,择地引洛水及堰黄河灌之,以种稻田,凡二千顷,内置屯十余所,收获万计。”
(17)沙州用水法则,P.3550号《敦煌水渠》(又名《行水则》)记载详尽。
(18)《元和郡县图志》卷四会州会宁县:“会宁关,东南去州一百八十里。”
(19)魏、贝、德、沧诸州,永济渠经其境,瀛、莫二州,滹沱河经其州界。泗州为淮、泗必经之地,登、莱、海三州是海运集散地,东至辽东、朝鲜、日本,南达吴越、交广等。
(20)胜州属关内道,有榆林关。
(21)河阳桥,在唐河南府河阳县。《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阳县有中浑城,“天宝以来,亦于其上置关。……造浮桥,架黄河为之,以船为脚,竹笼互之。《晋阳秋》云‘杜元凯造河桥于富平津’,即此也。船笼出洪州。”
(22)《元和郡县图志》卷六陕州陕县:“大阳桥,长七十六丈,广二丈,架黄河为之,在县东北三里。贞观十一年,太宗东巡,遣武侯将军丘行恭营造。”《新唐书·地理志》陕县:“有大阳故关,即茅津,一曰陕津,贞观十一年造浮梁。”
(23)河清等七县会昌三年前属河南府,《旧唐书·地理志》:“河阳、汜水、温、河阴以上县,会昌三年,割属孟州,……济源还怀州,……”
(24)《新唐书·地理志》:“安东,上都护府,总章元年,李勣平高丽国,……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以统之。……上元三年徙辽东故城,仪凤二年又徙新城。圣历元年更名安东都督府,神龙元年复故名。开元二年又徙于辽西故郡城。至德后废。”
(25)《新唐书·地理志》:莱州“又有蓬莱镇兵,亦曰‘挽强兵’”。
(26)桂、广二府:指桂州都督府和广州都督府。
(27)灞桥:在京兆府万年县。《元和郡县图志》卷一:“霸水,在县东二十里。霸桥,隋开皇三年造,唐隆二年仍在旧所创制为南北二桥。”
(28)永济桥:在唐河南府寿安县。《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曰:“永济桥,在县西七十里,隋炀帝大业三年置,架洛水。隋乱,毁废。贞观八年修造舟为梁,长四十丈三尺,广二丈六尺。”
(29)《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同州朝邑县:“县西南有蒲津关。”“河桥,本秦后子奔晋,造舟于河,通秦、晋之道,今属河西县。”又卷十二河中府河东县:“蒲坂关,一名蒲津关,在县西四里。……今造舟为梁,其制甚盛,每岁征竹索价谓之桥脚钱,数至二万,亦河关之巨防。”
(30)孝义桥:在唐河南府偃师县。《元和郡县图志》卷五:“天宝七年四月,河南尹韦济奏,于偃师县东山下开驿路通孝义桥,废北坡义堂路焉。”《新唐书·地理志》同。

五台山志残卷
P.2977号
佛说《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云:南阎浮提东北方有/金色世界清凉宝山(1),其山五峰迥耸,万仞峨/嵯,府(俯) 视人寰,傍观日月(2),仲夏季月,花木芳/荣(3),常切寒风,每凝冰雪,所以众号清凉山矣(4)。/文殊大士(5),现在其中。中台高四十里,顶有平地/三百余顷(6);孟冬积雪,仲夏方消,异草名花,/间出其顶(7);六七里下,方有树木,阳面有枝,/阴面无叶(8)。傍有池水,名号太华,人见浅深,/随其福德(9)。
东台高三十七里(10),亦无树木,顶平/地五亩(顷)已来(11)。异鸟灵禽,梵音响亮,名花/软草,烂(兰)若红祠(12)。上有孔省(雀)台(13),凤凰穴(14),/那罗延窟(15),斫伽罗山(16)。东望沧溟,如观掌内。
[题解]
《五台山志残卷》,附写在P.2977号《法宝东流因缘》之后,王重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