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祀与戎」。而祀事尤先乎戎事。宗伯所以先司马而列为春官也。台虽僻处海外,其祀典岂或殊哉?设学官以祀先圣先师,所以报教育人才之本,使四民知所矜式。设文祠以祀文昌帝君,设武庙以祀关圣帝君,陆地则城隍有祀,海洋则天后有祀。功德在民,声灵赫濯矣。社为后土之神,稷为百榖之长。先农、先啬,始传种植之书;风伯、雨师、实赞鸿钧之化。名山、大川、龙神、火帝、皆能造福苍生也。爰及能御大灾,能扞大患,以死靖难者,亦祀之。非藉以祈福,凡以隆美报也。若彼琳宫、宝刹,僧岩、佛观,习俗相沿,遽难变革,亦姑听愚民之自为。孔子云:「敬而远之」以专务乎民义,可谓智矣。其斯为圣人之教乎。志祀典。
  坛祭
  祠庙(寺观附)
  坛祭
  社祀坛:在县治东门外。
  按社祭五土,稷祭五谷。宋时社稷风雨师各一坛。明社稷另为一坛,设神牌二:左稷右社,以木为之,朱漆青书,题本县县社之神,本县县稷之神,藏于城隍庙。祭日设于坛,正印官行三献礼。祭于春秋二仲上戊之日。今仍其制。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治东门外。
  按礼:「诸侯祭封内山川」。今之邑令亦与焉。唐山川合雨师并祀,山川与社稷合祀、雷师。元别祀山川,而以风云雷雨附社稷。明洪武初,正山川坛于城西北,风云雷雨坛于西南。六年,以风云雷雨山川为一坛。十四年,更以城隍合祭,设神牌三:中题风云雷雨之神,左本县境内山川之神,右本县城隍之神。祭以春秋二仲上巳之日。今仍其制。
  祠庙
  文庙(规制创修详见学校志内):定例:春秋二仲上丁致祭。八月二十七日圣诞,惟国学有释菜之礼。彰邑自嘉庆十六年间,杨太令桂森会同儒学,率诸生入庙行礼。今帅初。
  文昌帝君祠:一在县治东门内文庙西畔南向(嘉庆二十一年邑令吴性诚以明伦堂既移建于文庙东畔,乃因其故址,捐俸倡建,绅士林文浚、罗桂芳等董其事),一在西螺街外(嘉庆二年,绅士廖澄河等捐建),一在鹿港街尾(嘉庆十七年同知薛志亮率绅士陈士陶等捐建),一在犁头店街(嘉庆二年岁贡曾玉,音等捐建(,一在东螺北斗街(道光初举人杨启元等捐建),一在员林街外(道光口年,恩贡曾拔萃等捐建),一在南投街外(道光十一年,生员曾作云等捐建)。
  按梓橦帝君,张姓,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庙在保宁府梓橦县。唐、宋累封至英显王。道家谓:帝命梓橦主文昌事及人间禄籍,故元加号为帝君。天下学校因有祠祀。明景泰中,即京师旧庙,辟而新之,岁以二月三日诞辰遣祭。宏治元年,礼部尚书周洪谟等议:梓橦显灵于蜀,庙食其地为宜。请饬天下学校,罢毁其庙;而学校仍多祀者,以紫薇垣文昌六星次在斗魁之南,均为文明之府,故与魁星并祀云。国朝嘉庆六年,奉诏编入祀典,春秋致祭,与武庙同。盖以世所传帝君之书,如「阴隲文」、「感应篇」、「劝孝文」、「孝经解」诸书,皆有裨于教化,不失圣人之旨,故学者崇奉之,使日用起居,皆有敬畏,非徒志科名者祀以求福也。今彰邑文祠极盛,大率士子鸠金公建,以为敬业会文之所;而藉神明以儆身心,文风所由丕振也。
  附文昌祠租:一在同安厝庄,田共三甲六分,园共三甲九分。又园一甲五分,年收大小租银共八十六元四角。(按此租,系嘉庆年间该处溪埔浮复,业户吴陞东与岁贡生杨汝佐互控争收。岁贡郑士模等出为调停劝和,将此租充入文昌祠,以为香灯之费。在县城内小西三角窗瓦店一座,年收税银七十二元。按此店系嘉庆年间,廪生林中桂外戚王赞,与廪生王有庆互控,林家将此店充为文昌祠香灯。此二租现交值年首事管收,以为文昌祠庙祝工食。年给辛劳银二十四元。又倩工敬拾字纸一人,年给工食银二十四元。二共工银四十八元,俱将店税给领。其余租税银,收为二月初三日恭祝帝君圣诞祭费,及正月十五日恭送圣蹟赴大道溪流,诸用具定条规,递相承办。首事择绅士有品望者为之)。
  关帝庙:一在县治南门内(雍正十三年邑令秦士望捐建。乾隆二十四年,邑令张廷珍修。嘉庆五年,邑令胡应魁移建南街同知署故址。道光九年,邑令李廷璧修;各有记,见艺文)。一在鹿港王宫边(乾隆壬辰年南靖商民捐建)。一在鹿港文昌祠边(嘉庆十七年同知薛志亮捐俸倡建,绅士苏云从董其事)。
  仓圣人祠、朱文公祠:二祠俱在西螺街,绅士廖澄河于嘉庆十五年捐建。
  魁星楼:一在西螺街,道光元年绅士廖澄河等捐建。一在蛇仔仑,道光元年恩贡赖占梅倡建。
  天后圣母庙:一在鹿港海墘,乾隆五十五年,大将军福康安倡建,庙内有各官禄位。一在邑治北门内协镇署后,乾隆三年北路副将靳光瀚建;二十六年,副将张世英重修。一在邑治东门内城隍庙边,乾隆十三年,邑令陆广霖倡建。一在鹿港北头,乾隆初,士民公建,岁往湄洲进香,庙内有御赐「神昭海表」匾额。一在邑治南门外尾窑,乾隆中士民公建,岁往笨港进香,男女塞道,屡着灵应。一在王宫,嘉庆十七年邑令杨桂森倡建。一在沙连林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