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在县治东南,与施厝平相接。山麓有碧山岩寺,颇觉幽静。每当清晨,遥望九十九峰,苍翠在目,殊有佳致。为邑治八景之一:「碧山曙色」是也。
  许厝寮山:即大武郡山之曲处。清水岩寺在其麓。邱壑林泉,颇饶幽趣,春日尤佳。为邑治八景之一,曰:「清水春光」是也。
  华盖山:在县治东百里有奇。台郡诸山大干皆自北而南,故自淡水以下,山势南趋;惟此山面独西向,秀挺超拔。南北两溪会合于下。乌溪之源出焉。其南为埔里,北为眉宗,俱开局面,洵邑治第一山也。
  火焰山:在县治东五十里。夹猫罗、猫雾二山为之左右,峰尖莫数,秀插云霄,状若火焰。树林茂密,上多松、柏。其下为乌溪之流所经。山半有蝙蝠洞,其蝙蝠多且大。山上有池,周围数丈,虽大旱水终不涸。相传池中有文龟,天欲风雨,文龟见于水面。其峰尖锐若削,曙色初开,霞光灿烂。「郡志」谓:「焰峰朝霞」,即邑治旧八景之一。「诸志」所云:九十九尖,亦指此山也。
  茭荖山:在北投之东。平地突起,中有高峰。方言云:茭荖,竹器也。其山员顶,象形以名。父老相传:林爽文谋逆时,聚众此山,以磁碗作筶,各唱名掷下,以筶不破者为盟主。
  内木栅山:在北投之东。地颇平旷,北近火焰山,东接三层崎。虽草莱新辟,而居民数庄。
  万丹山:在县治东五十余里。其内山弯转屈曲,有八纪仙、挞仔湾、龙眼林、番仔吧等山环两旁,中通一溪。
  大哮山、万斗六山、军工寮山、登台山与大姑婆、车笼埔等山:绵亘数十里。山麓平坦,可垦田园。距县治东南三十余里。
  黄竹坑山:在县治东三十里。山上皆竹,尝结实;道光辛卯年春,居民取竹实蒸为■〈飠臭〉饵,其味甚佳。
  阿里史山:在县治东北四十余里,其山顶欹面侧,落脉斜飞至大里杙降势而止。林逆滋扰时,以大里杙为巢穴,大将军福公攻克之。
  大员山:在县治东北七十余里。山顶员形,似熬酒桶,故俗呼酒桶山。与水底寮、大湳山、罩兰山、大茅埔山:俱在东势角左右。
  朴仔篱山:在县治东北五十里,下连岸里社诸山。
  红圳头山:在县治北四十里,与横山接壤。一片平铺,自东而西,山麓平坦,亘十余里。
  鳌头山:在县治西三十里。山形似鳌头,因以为名。北接蓬山,南连沙辘山,多平坦,可垦为园。
  龙目井山:在县治北二十余里。山下有二石,状若龙目。石旁清泉涌起数尺,雅有可观。为邑治八景之一:「宠井观泉」是也。
  大肚山:在县治北十里。远望之样似峨眉,与望寮山对峙。山后秀净,为猫雾拺一带案山。山麓树木阴翳,樵采者行歌互答。「郡志」:「肚岭樵歌」是也。今则萌孽无存,已见濯濯矣。
  猫雾拺山:在县治东北二十余里。沃野平原,良田万顷,邑之米粟,多产其地。
  川
  凡水皆东流,邑治之水独归西。以台之东皆倚山,西抗皆海也。水源自山汇流扬波,谓之溪。溪渐于海,潮汐应焉,谓之港;海■〈氵义〉无源,潮流而瀦,随其所到以为远近,亦谓之港。邑治之背为东洋,前距西海二十余里。以海为带。南北之水,皆环抱注海,会于鹿港为朝宗。今略计之,以溪名者十有五,以港名者十,港与溪合者八,海汊自为港者三,潭池、陂圳之属不与焉。
  溪
  阿拔泉溪:发源于阿里山。西北过竹脚寮山,为阿拔泉渡,西合于虎尾。
  虎尾溪:发源于水沙连内山。南出刺嘴(社名,以番女皆刺嘴吻也),过水沙连社,合猫丹(社名)、蛮蛮(社名)之浊流,西过牛相触(山名),北分于东螺。又南汇阿拔泉之流为西螺,过黄地仑(庄名)、布屿禀(社名),出白沙墩之北,至于番仔挖(港名,港口原有浮屿,内可泊小船),入于海。
  东螺溪:分自虎尾之牛相触(水色皆黑。土人云:虎尾东螺水清则时事有变),北折而西,过打马辰、树仔脚、猫儿干(上三庄名,皆有渡),汇于海丰港(港口旧有商船到此载米粟),入于海(海水入至北路汛防前而止)。遵海而北,为三林港(海■〈氵义〉港口有商船到此载米粟。港水入至二林社止)。
  西螺溪:源出浊水溪,至崁头厝(庄名),与三条圳合,入于海。
  三条圳溪:源分浊水,在东、西螺交界之中。西至崁头厝,与西螺溪合,入于海。
  大武郡溪:发源于大武郡山,西出马芝遴(社名),又西至鹿仔港(港口今设正口,配运官粟,大小商船皆泊于此),入于海。
  浊水溪:发源于内山,莫知所自出。相传水源本清流,至一潭,方变为浊。至福骨、卓扣合南港丹蛮郡(三社名)之水,过集集(山名),迳外触口,分为虎尾、西螺、东螺三条圳;西折崁头厝、三条圳,一又与西螺合,至番仔挖,入于海。
  大肚溪:源出南北投(庄名)。南合猫罗(庄名),北收猫雾拺诸水,会于双溪口。又西至扫帚尾(庄名),入于海。
  清水溪:发源于水沙连内山,至内触口、杉木岭,又西折至外触口,入于浊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