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也。
夫干热气腾上,至于中域,为冷寒气所厄,既不得上,而性轻,又不得下,则必致横飞也。 又其飞之速迟强弱,由于气之众寡清浊,及其上冲之力与势也。盖气之冲上者疾急,一值阻 厄,其退飞亦必速迅,由是可知风飞时,其前后左右之气,无不动而随之者。是以气动为风 者,亦必有故也。
或问旋风何?曰:若上所论干热之气入数云内,复各爆出,适相撞结,因各随所向之地,互 相推逐,以成旋轮。譬之川水,其急流时,忽值山石阻遏,无由可出,即回而为旋窝也。又 譬之诸风,凡从广阔之地归入隘巷,而无路可出,必回旋矣。是风在平地,值物多起;在海 中,值舟多沉。
夫风有多利,姑举四端。其一、拂动近气,令就平和,以利呼吸。人与诸生,缘此以免闭塞 之伤。盖近气无风,则积聚不散,有伤生命故也。其二、带云成雨,以滋内地。盖内地气微 ,旋生旋灭,力不足成云雨之功,惟大海广受日照,猛起湿热之气,蓬蓬勃勃,升至中域, 太阳返照,光力不及之际,遂乃变热而凉,先结成云,渐散成雨。然使无风带入内地,则湿 气所成云雨,复归初升原处,何由利内地之人乎?其三、燥地所余潮气,悦生动物,速熟诸 果。其四、助舟楫之力,以通货财,以利天下是也。

云雨云乃湿气之密且结者也。地水之气,被日爆暖,冲至空际中域,一遇本域之寒,即弃所带之 热,而反元冷之情,因渐凑密,终结成云。则或薄而稀,或厚而密者。又由于气之干湿清浊 相胜之异势也,薄稀者轻浮,易为风所拨散,难以成雨,是为枯瘠无益之云。若厚密者,多 含润泽,故易化雨而益物。则雨无他,乃施雨之云耳。凡初雨之时,必氵蒙氵蒙而细,渐而近地,则 其雨点愈大矣。盖雨落时多细微,雨点彼此相沾,若下之路远,则相沾之更多,而加重大。 故山顶比山根之雨点微小,因云离山顶近,离山根远故也。又冬月比夏月雨点微小,因冬月 天冷时,云离地不远,夏天大暑日云高,离地更远。然云远则雨点从上而下,一路彼此相沾 之,多而加重大;云近则路短,而相沾之雨点小。
雨雹时亦然。若当时有大风,雹子而横斜下,其体更加重大。盖横斜之路,比正直之路更远 ,路远则雹子相沾之多。间有如弹丸大者,若剖而细视之,则灼见多小雹子沾于一处,由此 故也。

四元行之序并其形四元行不杂不乱,盖有次第存乎其间。故得其所则安,不得其所则强,及其强力已尽,自复 归于本所焉。本所者何?土下而水次之,火上而气次之,此定序也。其故有三:一曰重轻。重爱卑,轻爱高,以分上下重轻。又有甚次之别,因上之中有下,下之中有上, 以分元行之四。水轻于土,气重于火,水在土之上,气在火之下。然水以重言,气以轻言者 ,较从其众故也。盖水对一(土)曰轻,对二(火气)曰重,气对一(火)曰重,对二(水、土)则 曰轻也。以是知水必下而不上,气必上而不下矣。
二曰和情。盖情相和则近,相背则远。假如干冷成土,湿冷成水。土、水以冷情相和,故相 近。湿热成气,湿冷成水,水、气以湿情相和,故亦相近。干热成火,湿热成气,气火以热 情相和,故亦相近。若背情之行,相反则远。假如水冷而湿,火热而干,二情正背,故以相 远。问土、火以干情相和,而极远者,以土火虽有相和之情,重轻大异。故权衡于二者之故 ,可以定四行之序矣。
三曰见试。盖四行之序,目前易试也。火发为焱,常有从下至上,尖杀之形,西曰火形,盖 不能安下,而奋力以上,必向极高是也。气偶入土、水之中,不得其安而欲上行,在土为地 震,为山崩,在水为沤、为泡。试强一球至水底,忽然突出是也。水若腾在气域,必被强而 不得安迨,强力已尽,自复归于本所。如成雨者,以太阳薰蒸地湿为云,云稀属气,故轻而 浮,云密属水,故重而坠。坠者复其本所也。土入水必下,至水底而后安。
夫四元行必圆,其理有二。一则宇宙之全,正为一球,球以天与火、气、水、土五大体而成 。天体既圜,则四元行之皆为形圜也断然矣。一则四行皆在月天之下相切,若有他形,则火 形之上或方或尖而不圜,必于月天之下未能相切,以致有空阙,为物性所不容矣。四行之上 既圜,则其下亦然。苟下有他形,则周乎地者亦不圆矣。地既无不圆,则其相连之水与气亦 无不圆可知矣。盖凡物必圆而后能存,如方则易散而毁矣。以故非特天地与四元行皆圆,至 于人物、肢体、及草木、果实,无不皆圆也。即如滴水而必成珠,此固物合以存,不欲散而 毁也。

人物天以下周围大地,无不有人居焉。古者多疑赤道及南北二极下之地皆无人居,盖以其甚暑、 甚寒故也。然航海者每周全地而验之,处处皆有人居,足以知旧说之非是矣。欲明其然,则 见于空际格致论中。从东而西,凡离赤道之南北一般远之地,则人物大同小异;若其离赤道 近远大不同之地,则人物亦随之而大不同矣。盖天下变化之功,大概从日月五星,自东而西 ,周天之运动而生其四元行之,情如冷热干湿,随之而变然。日月五星皆依黄道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