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乾隆《尤溪县志 山川》均作“僧智将寓岩中”。
  46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在十五都”。
  47 据乾隆《尤溪县志 山川》所载原诗于删节处加删节号。
  48 乾隆《尤溪县志 山川》作“形家以为县山应龙,故名”。
  49 乾隆《尤溪县志 山川》作“在九都。两岩巉岩怪石,绿波泓渟”。本志作“在十都”,存疑。“缘波”宜改为“绿波”。
  50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所述与此同。乾隆《尤溪县志 山川》“逶迤会山坑溪、皇会溪、牛皮溪、郭坑溪、渡源溪、胡鳖溪、飞溪、湆头溪、松坑溪、岭后溪、小溪、七尺溪,凡十有三溪,经县前入湖头溪。”与此稍异。
  51 乾隆《尤溪县志 山川》作“凡二十一溪”,水流稍异,有仙丰溪、尤亭溪,无黑藤溪,并附议其溪源:“何乔远谓一出德化,一出龙岩。邓志仍之。刘志谓一出大田,一出本县一、二都。各就所见,彼此不一。”
  52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山氓放木筏至此”,乾隆《尤溪县志 山川》作“山民放木筏至此”。
  53 乾隆《尤溪县志 山川》无“连乾”二字。
  54 乾隆《尤溪县志 山川》作“绘”。

卷之十

  地理
    山川
      延平府

沙县
  凤冈山县治镇山也。 屏风山形类屏障。 鸡笼山以形似名。(上二山在九都。) 马笠山在十都。高出群山,苍翠可掬。 吴早山在十三都。宋给事中张致远居其下,自号吴早山人。 佐仙山在十五都。 将军山在十七都。山势高峻。宋绍定三年,山寇聚其中,招捕使陈1祷破之,故名。 何家山在十九都。(已上八山俱县北。) 罗公山与罗滩对,故名。 凤凰山山形如凤,多产梧桐。 虎丘山在凤凰山之侧,形如虎踞。(上三山在县治溪南。) 太平山界南平县太平里。 天湖山其巅有泉,遇旱不竭。(上三山在一都。) 勒马山在县东隅,山势如揽辔然。 玉山在五都。下有玉山寺。 铁钵山与玉山寺对峙,状如钵盂。(上二山在五都。) 越王山相传越王尝屯兵于此。山侧有寨,俗呼越王寨。山之下有漈峡。 武仙山山势高峻,其顶夷旷,可容千余人。山揖县治,俗呼报衙山。(上二山在八都。) 插笏山在十都。形如插笏。(已上八山俱县东。) 补陀山下有观音寺。 马鞍山状如马鞍。(上二山在二十一都。) 虎头山在二十二都。一名虎峰,状如虎蹲。下有瑞云院。 普贤山在二十四都。山形如人骑象,故名。(已上四山俱县西。) 赤珠山在县东北隅。其山土石皆赤。 淘金山在洞天岩之下。昔尝有人淘金其下,故名。又昔人尝屯军于此,故亦名屯军山。山顶巨石,可坐百余人。俯瞰井邑,俱在目睫。有泉自山顶飞下,清澈如鉴。胜国时,遍山树桃,春花盛开,游人壶觞无虚。 獬豸山昔邓将军光布云,百年后县当出忠义之士,为国触邪。后邑人为台官者相踵,摧击奸究,谓此山之应。 幼山《寰宇记》云:“孤峰上耸,约三十里,周回三百里。山中山魅形似人,生毛黑色,身长丈余,逢人而笑,乡人谓之‘山大人’。”又云:“山魈,或野人也。”《尔雅》云:“狒狒如人,被发迅走食人”,即此。山之上有普照寺、宴坐峰、铁砧石、聚星石、忘忧石、降魔石、天威石、藏云坞,归云洞又。有风洞,广径尺余,风生洞中,清爽可爱。山之下有龙峡。狒,父沸切。 笼山2与幼山并峙。自下而望,似高于幼山,及上幼山,则俯视之矣。(上二山在十都。已上四山俱县西北。) 白鹤山在四都。山形如鹤,故名。 横山在七都。山势横截尤溪县界。 大章山在八都。(上三山俱县东南。) 聚峰山在九都。峰峦高耸,众山聚其下,故名。 吕峰山在二十一都。峰之巅有吕七塘。(二山俱县西南。) 文笔峰在十都。一峰秀拔如卓笔然。 大灵峰峰顶有庵。 小灵峰(上二峰在九都。) 五谷峰在十五都。(已上四峰俱县北。) 七峰在溪滨。《寰宇记》谓之“七朵山”。皆石壁峭立水底,峻嶒而出其上,竹木蓊然如屏障间。宋李纲谪官于此,名其最东一峰曰朝阳,最西一峰曰碧云;朝阳之西一峰曰妙高,妙高之西一峰曰真隐;碧云之东一峰曰桂花,桂花之东两峰相属曰凝翠东峰、凝翠西峰。各赋诗识之。 双髻峰在九都。两峰并耸如丫髻然。(上二峰在县溪南。) 祥云峰在县东□□都3。有祥云庵。 莲花峰在县西二十三都。宋经略使郑祚居其下,因自号莲花居士。莲花三峰在县东北十都。遥望三峰若莲花然。 尖峰在县西北二十都。其峰尖削,上有真济庵。 龙泉峰其山自尤溪县界分三支陇蜿蜒而来,至此崛起三峰,中有龙泉寺。 蒸饼峰以形似名。上有马仙祠。(上二峰在县东南八都。) 茶盘岭岭极高远。 蕉坑岭(上二岭在十都。) 黄岩岭在十一都。 官岭在十四都。 磨石岭在十五都。 三崎岭在十八都。岭峻而远。路通将乐岭之下坑。中石岩陡绝,下一潭水极深,相传有龙居焉。(已上六岭俱县北。) 佛子岭在县南九都。旧有泗洲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