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升」,据宋本、宋撮要本、阁本及参酌宋史卷三一八校勘记【一】改。下同。
  【二】弃则西人必吞诸戎「戎」原作「羌」,据宋本、宋撮要本、阁本改。
  【三】今皇子以师傅名官「官」字原脱,据宋本、宋撮要本及宋史全文卷一○上补。
  【四】随其迁除「除」,宋撮要本、阁本均作「序」。
  【五】二年五月「五」原作「九」,据宋本、宋撮要本及正文所系年月改。
  【六】元年九月「九」,同上二本均作「五」。
  【七】中书一有行移「一有」二字原倒,据同上二本乙正。
  【八】大臣疾老而不时许退「疾」,同上二本及阁本均作「疲」。
  【九】侍卫司阙帅「司」原作「使」,据宋撮要本、阁本改。
  【一○】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库」原作「军」,据宋撮要本及宋会要职官二七之四六改。
  【一一】屡来侵寇「来」原作「求」,据宋撮要本、阁本及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三三北边札子改。
  【一二】近年此局常用显官「此局」二字原脱,据宋本、宋撮要本及宋会要职官二七之四七补。
  【一三】望循景德初置之意按同上二本「循」作「寻」,同上书作「检寻」。
  【一四】又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报」字原脱,据仪礼丧服补。
  【一五】何以期也不二斩也「不」上原衍一「曰」字,据宋撮要本、同上书及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三三翰林学士王珪等状删。又同上书「不二斩也」下有「何以不二斩也」一句。
  【一六】持重于大宗者「持」原作「特」,据同上本及同上二书改。
  【一七】即出继之子于所继「即」字原脱,据宋本、宋撮要本、阁本及长编纪事本末卷五五濮议补。
  【一八】如闻集议议论不一「如」字原脱,据同上三本及编年纲目卷一七、宋史全文卷一○上、宋会要礼四○之六补。
  【一九】当令有司博求典故「当」上原衍一「如」字,据同上三本及长编纪事本末卷五五濮议、编年纲目卷一七、宋会要礼四○之六删。
  【二○】三年四月二十七日壬午始罢议此须权罢耳此注文原在上文「甲寅」下,按文例移置此处。
  【二一】乞且从王珪等议「且」,宋本、宋撮要本及长编纪事本末卷五五濮议均作「早」。
  【二二】还为小宗期「还」字原脱,据同上二本及同上书补。
  【二三】所以然者「然」原作「言」,据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三四濮王札子改。
  【二四】怫郁「怫」原作「拂」,据同上书改。
  【二五】以其与昭帝昭穆同故也按宋本、宋撮要本及长编纪事本末卷五五濮议、同上书俱无「昭帝」二字。
  【二六】以为法则可矣按宋撮要本及同上二书其上均有「引」字。
  【二七】然而同列非常不喜矣「非」原作「未」,「矣」字原脱,据宋本、宋撮要本改补。
  【二八】韩琦为南郊大礼使「南」字原脱,据同上二本补。
  【二九】计省「计」原作「详」,据宋撮要本改。
  【三○】且令三岁视贫富辄易之「辄」原作「转」,据宋本、宋撮要本、阁本改。
  【三一】蚕崖关「关」原作「间」,据宋撮要本改。
  【三二】充国子监直讲「讲」原作「学」,据宋本、宋撮要本及宋史卷三五三崔公度传改。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二百六
卷二百六
  起讫时间 起英宗治平二年八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  名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六
  帝  号 宋英宗
  年  号 治平二年(乙巳,1065)
  全  文
  八月庚寅,大雨。
  辛卯,地涌水,坏官私庐舍,漂杀人民畜产,不可胜数。是日,御崇政殿,宰相而下朝参者十数人而已。诏开西华门以泄宫中积水,水奔激东殿,侍班屋皆摧没,人畜多溺死。甲午,命盐铁副使杨佐、权度支副使李肃之、景福殿使石全斌、入内押班张茂则提举修诸军班营屋,以全斌、肃之主东南,茂则、佐主西北。又分命朝臣及大使臣八人度工督役。又命殿前副都指挥使郝质、步军副都指挥使宋守约提举修造营屋,虞部郎中来令孙等八人就赐死水诸军民钱,葬祭其无主者。死而可知者,凡千五百八十八人【一】。
  乙未,诏曰:「乃者庚寅大雨,室庐垫伤,被溺者觽,大田之稼,害于有秋。灾变之来,曾不虚发,岂朕之不敏于德,而不明于政欤?将天下刑狱滞冤,赋繇繁苦,民有愁叹无聊之声,以奸顺气欤?不然,何天戒之甚着也?中外臣僚并许上封事,言时政阙失及当世利害,可以佐元元者,悉心以陈,无有所讳。执政大臣皆朕之股肱,其协德交修,以辅不逮【二】。」初,学士草诏曰:「执政大臣其惕思天变。」帝书其后曰:「淫雨为灾,专以戒朕不德。」故更曰「协德交修」。
  司马光上疏曰:
  陛下即位以来,灾异甚觽,日有黑子,江、淮之水或溢或涸。去夏霖雨,涉秋不止,京畿东南十有余州,庐舍沈于深渊,浮苴栖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