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象屴崱峰的那么高峻,去去很容易,而所欲望见的田野河流山峰城市,却都以在这里看得明明白白。我的第二次上鼓山,是于黄昏前去,翌日早晨下来的;下山之先也攀上了这一处朱夫子读书的地方。同游的人,催我下山,催了好几次,我还有点儿依依难舍,不忍马上离去此二丈见方的一块高台。坐上了山轿,也还回头转望了好几次,望得望不见了,才嗡嗡念着,念出了这么的几句山歌:
夜宿涌泉云雾窟,朝登朱子读书台。
怪他活泼源头水,一喝千年竟不回。
实在也真奇怪,灵源洞喝水崖前后左右的那些高深的绝涧里,竟一点儿流水也没有,我去的两次,并且还都是在大雨之后,经过不久的时候哩。
鼓山的最高峰名屴崱峰,卓顶峰,状如覆釜,时有云遮;是看日出,看琉球海岛的胜地我不曾去。大顶峰北下,是浴凤池;据说樵者常见五色雀群,饮浴于此。池之南有石门砑立;应真台、祖师崖、涌泉窦、甘露松、白猿峡、香炉峰,都在石门之右。浴凤池右下,走过数峰,达海音洞,洞口宽大,有好几张席子好铺;其中深不可测,时闻海音,所以有此名称。白云洞在海音洞下,由黄坑而登,只有一里多的山路,险巇峻峭,巨石如棋散置路上。听老游的人来说,鼓山洞窟,当以白云洞为第一;但这些地方,我都还不曾亲到,所以夸大的话也不敢说;迟早总想再去一趟的,现在暂且搁在一旁吧。此外的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狮子峰、钵盂峰……峰……崖之类,名目虽则众多,但由老于游山者看来,大约总是大同小异的东西,写也写不得许多,记鼓山的文字想在此终结了。
按:本文(一)为《闽游滴沥之二》、(二)为《闽游滴沥之三》的一部分,原文略有删节,题目亦编者所加。

何敏先字茗仙,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福州师范学校毕业,曾在县教育局任职,苦学喜游,走遍全省各县。不幸早年逝世。

八游鼓山印象记

福州市鼓山景色不但是福建省十二名胜中首屈一指,即在全国许多胜迹中,也可算是负有相当盛名。兹就我个人十载以来八度登山、遨游所得的印象,与参考旧志及近代作家们所写关于她的游记,加以分门别类,作个有系统的介绍,使今后游石鼓者虽无山僧引导,亦能按图索骥,得个粗线条的轮廓而归。

悠久的历史

考鼓山建寺的历史,相当悠久。其先白云峰下原为一潭,毒龙居之,每兴风雨,损人禾稼。唐建中四年(783年)龙现于山之灵源洞,从事裴胄请僧灵峤诛茅为屋,诵《华严经》于潭旁,龙来听经,久之,自行他徙,因奏建寺,号曰“华严台”。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填其潭为寺,并往雪峰邀请僧神晏主持,号“国师馆”。其后,宋真宗赐额“鼓山白云峰涌泉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改为寺。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毁于火,僧遂迁居廨院。万历间,僧月江等营静室以居。天启七年(1627年),僧道瑞、宏晓任兴造之事。请博山无异大和尚住持之。清顺治初,僧元贤重修,如是兴而复废,废而复兴,凡有几度,及历年来时加修葺,故迄今寺貌结构,仍能保持当日的庄严堂皇。

登山的前奏

廨院上山到涌泉寺行程约长十里,并历经七亭及二千五百零五级的石阶(按:陈文涛说三千八百九十五磴),好在石阶都是宽阔平铺,且数级一坦途,里许一小亭,屈曲蜿蜒,状如羊肠。夹道茂松翠柏,涧壑潺潺流泉,实在在引人入胜,虽迈步登山,亦不为劳。抗战前,省会公安局于廨院设有鼓山管理员,将附近各乡村原有的竹舆(俗呼兜,可供营业用者),选择六十乘,舆夫一百二十名,预备夫六十二名,专供游客挑行李及添雇抬舆之用,而舆之制造极简单,仿如桥式,上覆活动白色布蓬罩,以蔽风日,并编定号数及舆夫服装标识,使游者益增便利舒适,所需代价仅一二元。在抗战期中,抬舆价上山非百元不可,下山还较便宜一半,健行者还是缓步登山为妙(按:解放后,汽车由公路可直通寺门,无须步行,而下列七亭,亦成为陈迹,但七亭沿途俱系名胜、碑刻所在,不容阙载,故仍存录,藉可看出鼓山今昔的变化)。

松篁十里间

到了廨院,最先映入我们眼帘,就是路旁“闽山第一坊”。她系宋僧德融建的,初名“通霄”,后以朱晦翁书“闽山第一”四字揭眉,遂改今名。过此五十武,经利见桥,有“瑞泉”与“祝圣万年碑亭”在对面白墙边,中横长方形石碑一块,上刻“祝圣万年亭”五字。从这里左转,即“白云廨院”,该院乃用以安行僧、办道粮及云水宾客之往来,为涌泉寺之化城,与寺同时建。其中大殿多古佛,后面系法堂。对门“南园”内有“普贤殿”,中多杂树。院左十武,流水一弯,上架以石,名“东际桥”,亭名“东际亭”。登阶六级为平地,走十步,上三十三级,又是平地,如是十步三级,八步三十八级,一百六十六步四级,八步三级,八步十级,共九十九级,始抵第一亭。
(一)第一亭——仰止亭,即观音亭。山下到此计登九十九级,亭的建筑极平凡,四面皆空。此时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