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宝典一二、御览一五七、止观辅行传弘决四之三、天中记一三)
  周制:天子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郡者,群也。故左氏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至秦始皇初,置三十六郡以监县,县,平也。(意林、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类聚六、御览一五七、天中记一三)
  器案:此说与说文郡下、吕氏春秋季夏纪、季冬纪高注合。左氏传云云,见哀公二年。
  周礼:“百里曰同。”所以奖王室,协风俗,总名为县,县,●也,首也,从系倒首,与县易偏矣。言当●静,平徭役也。(水经河水注二、御览一五七、玉海二0、天中记一三)
  卢文弨曰:“案:‘首也’疑当从意林作‘平也’,‘●’与‘
平’,皆与‘县’声相谐合,下方云‘倒首’,上必不以首为正释,且‘从系’亦当作‘ 从●’,与说文自别。下云‘●静平傜役’,正申说● 也平也之义,‘首也’之训,殊无意理。”器案:“与县易偏”,今从永乐大典本水经注,天中记同,盖谓县之为字,与首倒易其偏旁也。他本作“举首易偏”,非是。又案:司马法:“地方百里为一同。”(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注同)汉书艺文志六艺略礼着录军礼司马法百五十五篇,今存者仅一卷,盖其残余耳。
  周礼:“五家为邻,四邻为里。”春秋国语:“ 五家为轨,十轨为里。”里者,止也,里有司,司五十家,共居止,春秋通其所也。(续汉书百官志五注、广韵六止、御览一五七、希麟续一切经音义一、又三、事文类聚续四、群书通要甲一0、天中记一六)
  器案:“春秋通其所也”,宋本后汉书“春秋”作“旧欣”。引春秋国语者,齐语文也。又案:汉书异姓诸侯王表注引应劭说闾阎,疑风俗通亦当有此文,文云:“周礼:‘二十五家为闾阎。’音檐。门闾外旋下荫谓之步檐也。”
  国家制度,大率十里一乡。(续汉书百官志五注)
  谨案:春秋国语:“疆有寓望。”谓今之亭也,民所安定也。亭有楼,从高省,丁声也。汉家因秦,大率十里一亭,亭,留也,今县有亭长。又语有亭待,盖行旅宿食所馆也。亭亦平也,民有争讼,吏留平处,勿失其正也。亭吏旧名负弩,改为亭长,亭长者,一亭之长率也。陈、楚、宋、魏谓之亭父,齐谓之师。(原本玉篇高部、汉书高纪上注、续汉书百官志五注、书钞七九、御览一九四、营造法式总释上、职官分纪四二、大事记解题三、玉海一七五、天中记一四)
  器案:“平处”一作“辨处”,今从原本玉篇。平、辨古通,尚书尧典:“平秩东作。 ”史记五帝本纪索隐引尚书大传作“辩秩东作”,即其证。“疆有寓望”,见国语周语中,韦注:“境界之上,有寄寓之舍,候望之人。”说文高部:“亭,民所安定也。亭有楼。从高省,丁声。”此用说文义。方言三:“楚、东海之间,亭父谓之亭公,卒谓之弩父。”注:“主儋幔弩导幨,因名。”汉书高纪上注引应劭曰: “旧时,亭有两卒:一为亭父,掌开闭扫除;一为求盗,掌逐捕盗贼。”后汉书陈忠传注引谢承后汉书:“施延,家贫母老,周流佣赁,……后到吴郡海盐,取卒月直,赁作半路亭父,以养其母。是时,吴、会未分,山阴冯敷为督邮,到县,延持□往,敷知其贤者云云。” 与应氏所言“亭父掌开闭扫除”合,是亭父乃赁作。楚、东海之间,亭卒谓之弩父,盖即求盗,俱以父名,其义一也。风俗通谓“陈、楚、宋、魏谓之亭父”,“父 ”字恐讹。
  中人城北四十里有左人亭,鲜虞故邑。(御览一六一)
  器案:水经滱水注引应劭曰:“ 左人城,在唐县西北四十里。”
  光武中兴以来,五曹诏书,题乡亭壁,岁补正,多有阙误。永建中,兖州刺史过翔,笺撰卷别,改着板上,一劳而久逸。(御览五九三)
  拾补曰:“‘过翔’,广韵八戈作‘过栩’。”
  器案:汉时诏令皆奏可施行,成帝初置尚书员五人掌之,故谓之五曹诏书,见后汉书应劭传。
  杀青书可缮写。谨案:刘向别录曰:“杀青者,直治青竹作简书之耳。”新竹有汗,善朽蠹,凡作简者,皆于火上炙干之,陈、楚之间谓之汗,汗者,去其汗也。吴、越曰杀,杀亦治也。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由是言之:杀青者竹,斯为明矣。今东观书,竹素也。(书钞一0四、初学记二八、文选张景阳杂诗注、又刘孝标重奏刘秣陵沼书注、事类赋二四、御览六0六、九六二、王荆文公诗注三三、黄山谷谢郑闳中惠高丽画扇诗任注)
  案:刘向别录义曰:“周宣王太史作大篆也。” (文选魏都赋六臣本注)
  案: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 ”(文选魏都赋注、慧琳一切经音义七七)
  拾补曰:“‘怨’同‘冤’。”
   姓氏(案四库全书风俗通义有附录一卷,乃从永乐大典“通”字韵中所载马总意林节本姓氏篇裒集而成者。嗣后,朱筠、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