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以告于后人(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震川集卷二十四)

叶文庄公像赞【并序】
文庄公之从孙女王子敬之外姑也故得此像于内家子敬大父为广东叅议时布政使王公用兼参议盛公思禹皆公同县人见岭南人语及公徃徃流涕而子敬外大父顾太守孔昭尝以御史督学京畿有口外试士怀公之作其后欲图公与孙秋官像出入拜之秋官亦吾乡之先贤也子敬少闻此言于是以公像示予请代为之赞
孰传斯像葢有所自猗与文庄妻之外氏髙风遗烈岭海塞垣焚香拜之二祖有言(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震川集卷二十九)
※※※※※※
古典小说之家备份区 http://club.xilu.com/wave2002/

[楼主] [3楼] 作者:沉思曲 发表时间: 2008/11/30 16:58 [加为好友][发送消息][个人空间]回复 修改 来源 删除
明代书肆在小说市场上的经营手法和营销策略  王三庆教授

http://www.chinese.ncku.edu.tw/getfile/T_10_20080917131422.doc


  明代书肆在小说市场上的经营手法和营销策略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 王三庆教授
  壹、前言
  纸张的出现似乎肇端于中国西汉时代,到东汉蔡伦时,更改进了造纸的技术[1],使书籍的传播不再局限于目前已知的龟甲、钟鼎彝器、石刻、玉版、简牍、绢帛、贝叶、兽皮等这些书写材料,既不必有五车之重的昔日负担[2],也不似其中部份材料的珍贵难得或不易雕镂[3],于是知识变成了一种更轻灵而容易传播的书写品。中唐以后,雕版印刷术接踵而起[4],更使文化事业得以大量生产,不再单靠某些职业写经生、抄书匠或少数使用者的个人抄录[5],对于人类知识文明的积累和推广,有着飞跃的进展和深远的影响。然而也因雕版印刷的遍传各地,只要一本书版雕成,便可成千上百的套刷印行,不但产量增加,连带使文化知识摇身一变成为大众消费得起的商品。
  也因如此,宋代以后,除了掌握知识解释权力的南北国子监、崇文院、秘书省等中央官学及州府郡县所设立的各级学校,或掌管公文书籍的各级行政单位,因为基于教育政策上的需要,以及业务倡导上的推广,而雕印了各自职属掌管的图书公文外[6];民间则出现了纯粹以自利为目的,并以利他作为招徕消费群众的文化专业书肆。[7]这些专业书肆一旦投入生产行为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资本及原材料的取得问题[8],以及投资设立书肆以后,是否有利可图?风险程度如何?会不会血本无归?如果生产劳动力取得容易,制造的工具模版和有限的资金能够充份的发挥利用,则其经济成本愈低;劳动力的素质越高,则生产力自然成长,生产成品也会有很好的良率,这些问题在在影响了产品的经济成本和投资者的经济利润。至于经济效率的良窳势必影响到投资者的利润取得和投资意愿,此间环环相扣,可待掘发的问题甚多。不过生产力也有它的边际法则,其中需受工时及材料等种种条件的限制。在产品问世之后,走向市场而被摆在书肆待贾而沽的过程中,对于投资者或生产者而言,就是资金的开始闲置堆积,如何尽快的将产品变成现金,把投下的资金收回,并取得投资的合理报酬利润,这是经营者必须用心的地方,于是经营手法和营销策略也就在出版商和营销商中各显神通,源源而出了。尤其对于消费市场上需求量的预估,以及存货量与流通量的管制,可以说都是企业经营管理上的一门学问。
  然而以上所说的还只限于自然独占事业,属于一种独占性的竞争行为表现;如果在完全开放的竞争市场中,同一产品不只一家生产,则必出现自由竞争的场面,这时候产品的质量和包装,以及产品的价格,便是市场上取决胜负的关键,而一切终以消费者主权为依归。适度的竞争对于消费者而言,可用最小的消费获得最高的质量服务;然而过渡竞争的结果,往往两败俱伤,书肆如此,消费者亦然。当两家产品互有优劣时,如果无法把另一家的产品排除于市场之外,则只有同时共享这个市场,同沾各自应得的利益而已。
  事实上,商品流通在一定规模的市场上,既以消费者主权为依归,其需求是有一定的规律和法则,却也不是一成不变,因为需求量会随着消费者的心理和外在的种种条件而变动。当需求量达到某一临界点,往往会产生边际上的转换规律。所以,一般的书肆不只生产单一的产品,也需要从事多角化的经营,同时尽量在竞争的市场上取得自然独占,不得已则双边独占而共存。一旦投资经营失败,或者发生不可预知的市场失灵时候,唯有结束营业一途,而把生产模具以及现成的产品廉价转售于它家书肆,或由有意接手经营的投资人概括承接。有的书肆不是结束营业,而是将模糊老旧的版木仅存的最后一点剩余价值卖给另外一家资金不太雄厚的书坊,然后自己重新集资,制造一套新的生产模具,保持本店的商场信誉和产品质量,用以强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