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俱准报名。先尽孤子以示敬节恤嫠之意。次及赤贫。每塾子弟以十一二人为率。极多不得过十六人。至生徒在塾规矩。洒扫应对威仪礼节。在塾师教导有方。自能一一就范。兹不多赘。
  一供膳宜随地裁酌。经费稍裕。则生徒自可在塾留膳。每日两餐。宜从俭约。每月给食猪肉三次。略润肠胃。如不愿吃者。照数折钱。如有欲将猪肉怀归奉其父母者。亦见孝思。听其自便。至塾师暨司事同餐。菜肴亦不妨从俭。如经费未足。生徒固不能留膳。即塾师司事亦不妨包膳。听各人自便
  一入塾生徒。皆系贫寒之家。衣衫鞋帽。多恐不周。褴缕情形。亦堪悯恻。如经费稍充。宜每人为置衣衫鞋帽一套。以示鼓舞。
  一塾师每日辰至申归。各童亦辰集申散。每月只可解馆三日。仿古人休沐之例。此外必应在馆。其功课勤惰。塾师设簿登记。如生徒中有勤于诵读。循规蹈矩者。另为记名标出。逢节总理察看。酌赏纸笔果点等物。以示优异。
  一入塾生徒。倘有违逆父母。兄弟相争。及出口骂詈。与人殴斗者。必从重朴责。并宜罚跪一日。以儆将来。又或坐立歪斜。动辄嬉笑。交头讲话。衣履不整。戏弄顽耍。对北及日月神圣师长前唾溺。及裸露仰卧。不凈手翻书。种种失仪。大乖学规。必宜管朿痛戒。至于擒拍蝴蝶蝉蝇诸虫。践踏虫蚁。爱折花枝。亦违天地好生之心有伤元气。并恐自幼习惯。长大时炽其杀心。宜早为训饬。勿蹈恶习。若夫见字必拾。见粒必惜。尤为本分事。有关一生禄寿。自宜时时谆告。
  一省垣正月间。近县年幼子弟为佣工之计。皆集于长寿庵前名曰住年。又俗称偷家财。此等风气。他处所无。如果实系贫寒子弟为势所迫。亦出于不得已。乃竟有家非赤贫。亦来此中者。得钱能有几何。而忍害其子一生大事。殊为愚拙。故凡亲戚邻里须互相劝谕。苟非迫于餬口。宜劝其入塾读书。以求明白道理稍长时。一切经营技艺皆可谋生。即写一家信。看一契票。亦可不必求人。何可使有用之材。早送入卑污之地。令其终身梦梦也。如能于正月间公请有品学之人就长寿庵前宣讲圣谕。化导愚蒙。俾知王法天理。格其非心。更为善举。
  一义塾之设。专为贫户童蒙。若徧读经书。非但力有不能。实亦迫不及待。宜将明白显浅之书。先为训读。并属塾师随口讲解。先读新刻续神童时、 次及续千家诗、 感应篇、 阴骘文、 文昌孝经节本、 觉世经、 朱子治家格言。读毕后。方读四子书。每逢三六九午后塾师宜将学堂日记讲解一二条。诸生还立拱听。俾童而习之。先入为主。终身佩服。自有实效。所以然者。以此塾祗为贫寒子弟略知为人道理而设。故所定章程。未遑谋及举业。如有颖异之资。应即另行提出。格外栽培。
  一斗殴之风。由于读书者少。若自幼责令读书。使略知大义。则耳濡目染之余。自足以化其暴戾之心。而柔其凶横之气。并得贤塾师勤勤讲解。使知显有王法。隐有天理。则长大时凡遇争端。必能自甘退让。并肯力为排解矣。潜移默化贵在童年。义学兴而吾粤千百年来纷争敝俗。不难消化于无形。造福何可限量。右悉采桂林相国所垂启蒙义塾条例而稍加参酌。草成是编。其中倘有未合之处。还望 高明重为裁定。尽可随地变通。因时制宜。以期斟酌尽善。
  又吾粤近时多溺女之风。计一邑中每年溺死必以数千计。此风关系人命。大伤天和。有心人无不欲有以救之。而苦无善法。若得多兴启蒙义学。则童年习闻救婴戒溺善恶果报。可并其家人归子而感化之。则恶俗可以渐回。而生命之保全者无量矣。事关人命。言之恻然。愿有心人并起图之。

  △启蒙义塾总理司事年节告神明心疏

  道光某年【干支】 某月【干支】 朔越几日广东省某府某县某境启蒙义塾总理【某人】 司事【某人】 等斋沐叩首尊神之前曰。易俗移风。首先立教。秉公仗义。尤斥欺心。惟神体上帝心。赞天子治。彰善瘅恶。洞幽烛微。境内设立启蒙义塾。赖众绅耆率善士捐输。塾师谆诲。司事协力同心。兹届年终报销。开明进出清账。悬挂本塾门首。谨照录一通。陈求神鉴。如有分厘侵蚀。罚及己身。祸延子孙。庶几众信奉行。永垂善举。谨告。
  义塾既设。全凭塾师能善于教导。则一塾生徒均受其益。教成多少好人。倘奉行故事。懒于讲说。则一塾生徒。均为所误。在师固造孽无穷。即在董理司事诸公。不知择师而教。徇情滥请。以致善事有名无实。误人子弟。造孽亦恐不少。是故延师一事。最宜审慎。倘不善教导。即应辞却另请。至为师者既应其聘。尤当勤勤恳恳。多方开导。总以教子弟学做好人为第一义。至斗殴一端。尤为设塾本旨。更宜明白讲谕。晓以王法参以报应。使童年目染耳濡。长大时自知戒惧。塾师之造大福者在此。即董理司事之造大福者亦在此。可不勉哉。

  ○变通小学义塾章程

  卷十之五
  □塾□培植贫寒子弟。为功甚大。而人皆畏难自阻者。以日久费巨难以为继也。顾时日可久亦可暂。经费可大亦可小。得简便法。而义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