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卒致大乱,圣言可谓如日矣。渡江后,士大夫不复言,仅见于《邵氏闻见录》及《长编》。汉高祖谓王濞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汝耶?”圣人高见远识,固不可以小智测度也。

  ●卷十一

  ○辩《易》九六论

  《乾》之爻皆九,而《坤》六,何也?世之儒曰:“吾闻诸颖达曰:‘阳尊得兼乎阴,阴不得兼乎阳也。”他日,予与董生言及《易》,生曰:“吾闻诸毕中和云:举老而称也。请征诸揲蓍,夫端策者一变而逢少,与归奇而为五;再变而逢少,与归奇而为四,三变如之,是老阳之数分措乎指间者十有三策焉。其余三十有六,四四而运之得九是已,故《易?系注》云:‘《乾》一爻三十六策也。’一变而遇多,与归奇而为九,再变而遇多,与归奇而为八,三变如之,是老阴之数分措乎指间者二十有五策焉。其余二十有四,四四而运得六是已,故《易?系注》云:‘坤一爻二十四策也。’借如一变而遇少,再变三变而遇多,是少阳之数分措乎指间者二十有一策。其余二十有八,四四而运得七,一变而遇多,再变三变而遇少,是少阴之数分措乎指间者十有七策。其余三十有二,四四运得八,故九与六为老,老为变爻,七与八为少,少为定位,故曰举老而称,亦曰尚变而称。且夫筮为坤者,常遇八,斯坤矣;常遇六,斯乾矣。在《左氏》《国语》有之。晋公子亲筮之,曰:‘尚有晋国,得贞屯、悔豫。’皆八八,非变爻,故不曰有所之。按坎二世而为屯,屯之六二为世爻;震一世而为豫,豫之初六为世爻,盖屯六二在坎则为阳爻,自震变豫则初六亦阳爻,屯之二,豫之初,皆少阴不变,斯非八乎?卦由老数而举曰六,筮由蓍数,故斥曰八。在《左氏春秋传》有之,曰:‘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夫艮■■(艮下艮上)之随,(震下兑上)唯二不动,斯遇八也。余五位皆九六,故反焉。筮法以少为卦主,变者五而定者一,故以八为占。艮之六二,曰‘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史以为东宫实幽也,遇此为不利,故从变爻而占,苟以说于姜也。何则?卦以少为主,若定者五而变者一,即宜曰之某卦,观之否,师之临类是也。变与定均即决以内外,今变者五,定者一,宜从少占,惧不吉而更之,故曰是谓艮之随。是谓之云者,苟以说,故穆姜终死于东宫,与艮会耳。而杜元凯于此注,以为杂用三《易》,故有遇八之云,非臻极之理也。”《刘子》曰:“余与董生言六九之义,信与理会,为不诬矣。”余又于左氏二书参焉,若形影然,而世人往往攘臂于其间,曰:“生之名孰与颖达著邪?而材孰与元凯贤邪?历载旷日,未尝有闻人明是说者。”虽余愤然用口舌争,特貌从者什一二焉。嗟乎!由数立文,所如皆合,昭昭乎若观三辰,其不晦也如此。然犹贵听而贱视,龂龂然莫可更也,矧无形之理,不可见之道邪?余独悲而志之,以俟夫后觉。初董生言本毕中和,中和本其师,师之学本一行云。

  第一指(余一益二,余二益二,余三益一,余四益四。)

  第二指(余一益二,余二益一,余三益四,余四益三。)

  第三指(与第二指同。)

  右揲蓍数(挂从下起指,亦自下始。第一指法地,故益成偶,第二法天,故益成奇;第三人极法天,故同。)

  第一指(遇一益三,并挂一为五,遇三遇二并同,谓之少与一同。)

  第二指(遇一益二,并挂一为四。)

  第三指(遇一益二,并挂一为四。)

  右三指,俱遇少通,计十三策,其余三十六策,四四运之得九为老阳,故《易?系》云:“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注云:“阳爻九,一爻三十六策,六爻二百一十有六。”

  第一指(遇四益四,与挂一为九。)

  第二指(遇四益三,与挂一为八,遇三一同。)

  第三指(遇第二指同。)

  右三指,俱遇多通,计二十五策,其余二十四策,四四运之得六为老阴,故《易?系》云:“坤之策百四十有四,谓阴爻六,一爻二十四策,六爻一百四十有四。”

  第一指(遇一益三,并挂一为五。)

  第二指(遇四益三,并挂一为八。)

  第三指(与第二指同。)

  右初指少,第二第三指多,以少为主,通计二十一策,其余二十八策,四四运之得七为少阳。

  第一指(遇四益四,并挂一为九。)

  第二指(遇一益二,并挂一为四。)

  第三指(与第二指同。)

  右初指多,第二第三指少,以多为主,通计一十七策,其余三十二策,四四运之得八为少阴。

  第一指(遇少谓一二也,并止于五。)

  第二指(遇多谓三四也,并止于八。)

  第三指(又遇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