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云:此一卷朱子原分三卷,今为一卷。又下二卷专说《孟子》者,已与《经说易传》另行别录,概不载集中。考朱子原本卷六以下本四卷,无篇名。卷九本一卷,专说论孟。今伯行以四卷为三卷,以说论孟一卷为二卷,又第九卷兼说论孟,而伯行云专说《孟子》,殆偶然笔误,刊版者失於校雠欤。
△《程书》五十一卷(内府藏本)
国朝程湛编。湛爵里未详。是编所录惟《程氏遗书外书》,而益以明道文一卷。其次序则非朱子之旧也。
△《浩斋语录》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宋过源撰。卷末有源行实一编,称源字道源,号浩斋,其先浙东人。
至高祖徙於临川。源生有异徵,笃志圣贤之学,以斯文自任。嘉祐间召为国子直讲,不赴。卒於崇宁丙戌九月。并载所著述甚富,今皆不传,惟此书仅存上卷,为其门人永新龙图所录。下卷为其门人白城章伟所录,而其从孙勖刊之。然所列书名,《宋史》及诸家书目皆不著录,其中疑窦尤多。如行实称源生於丙子,不著年号,以召於嘉祐,卒於崇宁推之,当生於仁宗景祐丙子,则卒时年七十一,召时年二十馀,是於邵、周、张、程皆为行辈。当时所称,不过曰尧夫、茂叔、子厚、伯淳、正叔而已。诸家之书可考,而此曰邵子、周子、张子、程子,非同时语也。李焘《长编》凡所有徵召,如胡瑗、孙复、常秩之类,无不具书。源见徵既在嘉祐中,何以嘉祐首尾八年,《长编》皆不见其事?伊川《易传》据杨时跋,则临没以稿授张绎,至政和初时乃排比成书。源卒於崇宁五年,在伊川前。
其时《易传》未出,何以论程传之得失?自朱子以前,无以《大学》为曾子作者,故攻朱子者以《章句》为口实,此书乃已称曾子,何以自北宋以来无人引及?
《大学》、《中庸》自二程子始表章其书,於《礼记》中取出别行,后人辨难者惟引梁武帝有《中庸义疏》,宋仁宗尝书《大学》赐进士,以为先於程子而已。
此书乃先有《大学》定本、《中庸》定本,又何以宋儒无一语及之耶?观其论乐以黄钟为三寸九分,是《吕氏春秋》之文李文利不得其解,衍为异说者也。万历以前,安有是僻论乎?其跋称有秦观、谢无逸二序。观《淮海集》具在,实无此文。无逸《溪堂集》虽佚,而诗文散见《永乐大典》中,今已裒辑成帙,亦无此文。其依托可以概见。又末附其从孙勖祖光赋,称宣和乙巳,余在辽阳。乙巳为靖康前一年,两国兵交,信使且艰於往来,游学之士安能越国至是?其伪尤不问而知矣。
△《唐氏遗编》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宋唐棣编。棣字彦思,宜兴人。尝受业於伊川程子,与门人共记平日问答之语为此书。已载入二程之遗书。康熙中,其裔孙一学等重刊於家塾,乃易以《遗编》之名。末附桐友遗编一卷,则一学之父所作。一学又与其弟诗及开绪各附己见,缀列各条之下。
△《通言》一卷(永乐大典本)
宋吴沆撰。沆有《易璇玑》,已著录。此书亦语录之类。如曰不求过於人而人不能及之者,善道也。不求合於人而人不能离之者,善德也。又曰:立朝廷而后见山林之志,享富贵而后见贫贱之节。论亦间有可取。然其自序有曰,孟轲谈仁义,至杨、墨而不通;其道小,不足以容杨、墨故也,孔子则无所否矣。韩愈原道德,至佛、老而不通;其道小,不足以容佛、老故也,王通则有所可矣。其宗旨殊为谬诞,不可训也。
△《道南三先生遗书》十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不著编辑者名氏。摘录杨时、罗从彦、李侗三家语录及杂著,杨氏四卷,罗氏六卷,李氏一卷。三人皆南剑州人,疑其乡人所编也。《千顷堂书目》载莆田宋端仪有《道南三先生遗书》,或即是编欤。
△《崇正辨》三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宋胡寅撰。寅有《读史管见》,已著录。是书专为辟佛而作。每条先引释氏之说於前,而辨正於后。持论最正,其剖析亦最明。然佛之为患,在於以心性微妙之词汨乱圣贤之学问,故不可不辨。至其经典荒诞之说,支离矛盾,妄谬灼然,皆所谓不足与辨者。必一一较其有无,是亦求胜之过,适以自亵矣。
△《小学集解》六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国朝张伯行撰。是编以坊刻《小学》数十种,纂注标题,止为试论剽窃之具,无当於朱子亲切指点,引人身体力行之意。因集诸家注释,融会其说,以成是编。
伯行殁后,其门人乐亭李兰梓行之。
△《小学集解》六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国朝黄澄撰。澄字庭闻,莆田人。康熙中诸生。其书取朱子《小学》内外篇参会旧注,附以己见。章分句释,援引颇为赅洽。然亦不免於过冗。
△《小学分节》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高熊徵撰。熊徵字渭南,岑溪人。顺治庚子副榜贡生,官至浙江都转盐运使。是书随章案节,略为分解,特使童子读之,易於明晓而已。
△《小学集解》六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蒋永修撰。永修有《孝经集解》,已著录。是编即其提督湖广学政时与《孝经》合刊者。注释甚略,而先贤爵里事迹与《小学》无关者乃载之颇详。於朱子著书之旨,似乎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