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中年以后,事归台阁,则尚书官为机衡之任。至献帝建安十三年,复置丞相,而以曹公居之。又有相国。
  魏黄初元年,改为司徒。吴有左、右丞相。而文帝复置中书监、令,并掌机密,自是中书多为枢机之任。说在中书令篇。其后定制,置大丞相,第一品。后又有相国,齐王以司马师为之,晋景帝。高贵乡公以司马昭为之。晋文帝。
  晋惠帝永宁元年,罢丞相,复置司徒。永昌元年,罢司徒并丞相,则与司徒不并置矣。丞相与司徒,废置非一。其后或有相国,或有丞相,省置无恒,而中书监、令常管机要,多为宰相之任。自魏晋以来,相国、丞相多非寻常人臣之职。晋赵王伦、梁王肜、成都王颖、南阳王保并为之。元帝渡江,以王敦为丞相,转司徒,荀组为太尉,以司徒官属并丞相为留府,敦不受。成帝以王导为丞相,罢司徒府以为丞相府。导薨,罢丞相,复为司徒府。相国、丞相,皆衮冕绿盭绶。盭音隶。
  宋孝武帝初,唯以南郡王义宣为丞相,而司徒府始如故。亦有相国。丞相金章紫绶,进贤三梁冠,绛朝服,佩山玄玉,相国则绿盭绶也。齐丞相不用人,以为赠官。梁罢相国,置丞相;罢丞相,置司徒。陈又置相国,位列丞相上,并丞相并为赠官。
  按:自魏晋以来,宰相但以他官参掌机密,或委知政事者则是矣,无有常官。其相国、丞相,或为赠官,或则不置,自为尊崇之位,多非人臣之职。其真为宰相者,不必居此官。魏文帝以刘放、孙资为中书监、令,并掌机密。晋武帝诏以荀勖为中书监、侍中,毗赞朝政。张华为中书令,侍中刘卞谓华曰:「公居阿衡之地。」东晋庾亮、庾冰相次为中书监。先是,王导辅政,以和得众,庾亮以法裁物,颇失人心。至冰,经纶时务,升擢后进,朝野注心,咸曰贤相。殷浩为扬州刺史,参综朝权。王敦为大将军、侍中,上表曰「臣备位宰辅」。谢安为中书监,录尚书省事。宋文帝初,徐羡之为司空,录尚书事。后以江湛、王僧绰俱为侍中,任以机密。后又以殷景仁为侍中、左卫将军,与侍中、右卫将军王华,侍中、左卫将军王昙首,侍中刘湛四人俱居门下,皆以风力局干,冠冕一时,同升之美,近代莫及。初,王弘为江州刺史,加侍中,后征辅政,以为侍中、司徒,录尚书事。而弘弟昙首为文帝所任,与华相埒。华常谓己力用不尽,每叹息云:「宰相顿有数人,天下何由得理?」湛母忧去职,后征为太子詹事,加给事中,与殷景仁并被任遇。湛常云:「今代宰相何难?此正可当我南阳郡汉代功曹耳。」沈演之为侍中、右卫将军,文帝谓之曰:「侍中领卫,俱为优重,此盖宰相便坐,卿其勉之。」齐王俭为侍中、尚书令,常谓人曰:「江左风流宰相,唯有谢安。」盖自况也。明帝顾命江祏兄弟及始安王遥光、尚书令徐孝嗣、领军萧坦之,更日帖敕,时呼为「六贵」,皆宰相也。梁何敬容初为吏部尚书、侍中。时徐勉为仆射,参掌机事,以疾陈解,因举敬容自代,故敬容迁为仆射,掌选事,侍中如故,此并为宰相。后敬容屡转他官,而参掌如故。又王训为侍中,武帝问敬容曰:「褚彦回年几为宰相?」对曰:「少过三十。」帝曰:「今之王训,无谢彦回。」彦回,宋明帝时为侍中。又周舍卒后,朱为散骑常侍,代掌机密。北齐韩轨为中书令,寻授司空,自以勋庸,历登台铉。按此则或掌机密,或录尚书,或综机权,或管朝政,或单侍中,或给事中,或受顾命,皆为宰相也。然侍中职任机务之司,不必他名,亦多为宰相。其有侍中兼外官,若宋王弘;侍中兼内官,若沈演之,其例不少,则非宰相,盖在当时委任而已。自晋宋已来,宰相皆文义自逸,何敬容独勤庶务,为代所嗤鄙。姚察曰:「魏正始及晋之中朝,俗尚于玄虚,贵为放诞。尚书丞郎以上,簿领文案,不复经怀,皆成于令史。逮乎江左,此道弥扇。唯卞壸以台阁之务,颇欲综理,阮孚谓之曰:『卿常无闲暇,不乃劳乎?』宋代王敬弘身居端右,未尝省牒,风流相尚,其流遂远。睹白署空,是称清贵;恪勤匪懈,终滞鄙俗。是使朝经废于上,众职隳于下,小人道长,抑此之由。呜呼!伤风败俗,而使何国礼之识理见讥薄俗者哉!」
  后魏旧制,有大将军,不置太尉;有丞相,不置司徒。自正光以后,始俱置之,神瑞元年,置八大人官,总理万机,时号「八公」。然而尤重门下官,多以侍中辅政,则侍中为枢密之任。说在侍中篇。
  北齐干明中,置丞相。河清中分为左右,各置府僚。然而为宰相秉持朝政者,亦多为侍中。赵彦琛、元文遥、和士开同为宰相,皆兼侍中。
  后周大冢宰亦其任也,其后亦置左右丞相。大象二年,以杨坚为大丞相,遂罢左右丞相官。
  隋有内史、纳言,即中书令、侍中。是为宰相,亦有他官参与焉。柳述为兵部尚书,参掌机事。又杨素为右仆射,与高颎专掌朝政。
  大唐侍中、中书令是真宰相。尚书左右仆射亦尝为宰相。其间或改为纳言、内史、左相、右相、黄门监、紫微令等名,其本即侍中、中书令也。共有四员。其仆射贞观末始加平章事,方为宰相,具仆射篇。其余以他官参掌者,无定员,但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贞观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