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法》曰:『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诸儒皆以谓祭天即南郊所祀感生之帝,祭地即北郊所祭神州之神,历代崇奉,以为天地大祠。故席以槁鞂,其仪必与昊天上帝、皇地祇等。」从之。
【续宋会要】

光宗绍熙二年八月十四日,诏:「将来郊祀大礼,铺设高宗皇帝御书天地宗庙神位等,自今后依礼部祝册仪范体例,迎引赴圜坛。」太史局条具:「一、圜壇上鋪設禦書昊天上帝、皇地祇、太祖皇帝、太宗皇帝神位四位,並係朱紅漆腰 匣罩,見在文思院雅飾。每位制造迎引朱红漆献案一只,铜麻炉花瓶一副,罗帛花二十枝,点照神位朱漆红纱烛笼四只,黄绢夹烛笼袋四个。一、圜壇十二階龕,鋪設上下從祀神位,黑腰 匣共十有二,每匣朱紅紗、黃夾袋燭籠各二。一、 擎御书天地祖宗神位四位,乞差 擎每位天武官八人。 献案,打烛笼,每位天武官各四人。十二階龕從祀神位腰 匣一十二,每匣乞差打燭籠天武官二人。以上共八十八人,乞下殿前司前两月差拨赴局,人各制武弁冠、绯罗宝花袍、白抹带。一、援卫喝引神位,合差街司三十二人,乞下金吾街仗司,牒步军司差拨。内三十人衣制如天武官外,给黑漆杖子一条。将校二人,乞制平巾帻、紫罗宝花袍、铜革带、锦腾蛇二件,仪刀二柄。其冠、帻、袍、带等,乞下文思院依法制造。一、今来增置前项 擎神位、献案、烛笼天武官,乞破敕入坛殿号八十八道;援卫喝引三十二人,乞破黄方号三十二道。一、圜坛十二阶龛,合用从祀

在天諸星神位,係一十二腰 匣;太廟七祀軷門、九宮貴神、太社、太稷,係四腰 匣。每一腰 舊例軍兵四人,共用軍兵六十四人,管押二人。本局依例于殿前、步军司差到七十人,除 擎神位外,有四人空闲,欲祗备 擎军兵不测病患。一、将来郊祀迎引天地、祖宗神位等,合用点烛和香,乞下两浙转运司应办。一、天地、祖宗神位及从祀神位等至圜坛,乞令仪鸾司预行高大绞缚幕屋五间,以俟至期安奉神位。」礼部、太常寺看详:「内朱红漆献案止合添造一只,铜麻炉花瓶止添造一副,罗帛花止添造二十枝,其 擎人照合用数裁减,余欲并从所申事理施行。」诏依礼部、太常寺看详到事理施行。
宁宗嘉泰三年九月二十五日,增太子星、庶子星、宋星、感生帝四神位。以张宏图进《南郊辨驳》,从其言也。
【宋会要】

神宗元丰元年十一月五日天头原批:「郊祀神位议论。」,详定郊庙奉祀礼文所言:「臣等见亲祠南郊仪注,并云祀前三日仪鸾司铺御座黄道褥。谨按唐故事,郊坛宫庙内壝及殿庭,天子步武所及,皆设黄道褥,坛上立位又施赤黄褥。将有事,命撤之。武德、贞观之制用紫,至德以来用黄。《开元礼》《开宝通礼》,郊庙并不设黄道褥。《太常因革礼》曰:『旧制,皇帝升坛,以褥藉地,象天黄道,太祖命撤之,设拜于地。和岘乞宣付史馆。』天圣二年仪注,又增设郊坛壝门道北御座黄道褥。康定初,有司建议,谓配帝褥用绯,以示损于天

地,而自小次之前至坛上诸位诸:原作「请」,据《文献通考》卷七一改。,其道褥以黄,盖非典礼。是岁有诏,自小次至坛下撤黄道。臣等伏详《礼记》:『郊祭之日,泛埽反道。』郑氏注谓『 令新土在上也。』其藉神席,天地尚质则用蒲越、槁鞂,宗庙尚文则设莞筵、纷纯,加缫席画纯、加次席黼纯而已。天子受胙乃有席,《周礼》司几筵所谓『胙席』是也。今来郊坛黄道褥,欲更不设。」
礼 宋会要辑稿 礼二五 郊祀配侑

郊祀配侑
【宋会要】

太宗即位七祭,并以宣祖、太祖更配。太平兴国三年亲行郊祀,始奉太祖升侑。九年,礼仪使扈蒙建议,引《孝经》严父配天之义,请以宣祖配圆丘,太祖配大飨。是冬罢封禅,祀南郊,遂行其礼。太祖受周禅,追尊四庙,亲郊以宣祖配天。及太宗即位,礼官以为舜郊喾礼:原作「祀」,据《长编》卷二五改。,商郊冥,周郊后稷,王业因之而兴也。若汉高之太公,光武之南顿光:原作「九」,据《长编》卷二五改。,虽有帝父之尊,而无豫配天之祭。故自再郊,并以太祖配天,于礼为允。及将东封,召蒙定礼仪,乃奏此议,时论非之。
淳化四年正月庚寅朔,亲享五室。辛卯,合祭天地于圆丘,以宣祖、太祖升配。
真宗至道三年十一月,时真宗已即位。有司上言:「冬至祀圆丘,孟夏雩祀,夏至祭方丘,请奉太宗配;上辛祈谷,季秋大飨明堂,奉太祖配;上辛祀感生帝生;原无,据《文献通考》卷七一补。,孟冬祀神州地祇,奉宣祖配;其亲郊圆丘,奉太祖、太宗并配。」诏可。
咸平二年十一月丙戌,合祭天地于圆丘,以太祖、太宗配。
天禧元年正月十一日,奉天书合祭天地于南郊,以太祖、太宗并配。
仁宗干兴元年,真宗崩。六月,诏礼官定迁郊祀配帝。乃请孟春上辛祈谷,孟冬祭神州地祇,以太祖配;孟夏雩祀,冬至祀昊天上帝,夏至祭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