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州河堤,巡护齐州升泰山路,禁止行人。
九(月)[日]诏兖州月给公用钱二十万。
十一日,诏应京东州军刑狱务从宽恕,无得非法决罚。
十二日,诏:「东封路并禁采捕,其黏竿、网弹、鹰犬之类,扈从百司无得赍随。修建行宫不得侵占民田。扈驾步骑辄蹂践苗稼者,御史之。兖州户民供应东封外,免今年徭役及支移税赋。」
十六日,王钦若等言:「皇亲诸军于东封程顿占据邸店,颇为烦扰。」诏所在以行宫侧官舍、佛寺为宗室、辅臣宿顿之所。
十七日,曹、济二州遣官部送僧老、耆老诣阙,请车驾由本州岛东巡,赐器币、缗钱慰劳以遣。仍诏诸州,复有来者,谕止之。
二十一日,诏曰:「自京至兖州自:原无,据《长编》卷六八补。,敢有妄指民舍林木言营建行官、开修道路及托官司须索配市托:原作「记」,据《长编》卷六八改。、假借人夫车乘、乞取财物者,所在锢送赴阙。沿路诸州酿酒以备供顿。应三班使臣奉祀事能干集者,俟毕优与差使。」
距之状,各有注释。帝览之,以所载与旧典小异,诏详定所参较施行。是后,王曙上《前代封禅杂录》,刘炳上《封禅仪集》。 二十二日,中舍夏侯晟上《汉武帝封禅图》,缋金玉匮、石
三重。重方五尺,厚一尺。第二重中间 二十四日,详定所上言:「准典礼,泰山上圜台、社首各用石(闻)方一尺七寸,深八寸。南、北面安检三道,东、西面安检二道,开阔一尺,深六寸。为金绳道三,各阔寸半,深三分。石

隅相应。又坛壝之制,按《唐会要》:『贞观十五年,太常卿韦挺等奏议,山旧圜台高九尺,广五丈。台上又立方坛,高五尺,广丈二尺。著作郎韦安仁驳之,曰圜台高九尺,方坛高五尺,是为总丈四尺。坛上又置方石,再累广五尺,高三尺。』若然,计方坛之上置方石讫,每边惟余四尺而已。按其仪,皇帝立于方坛上,北面跪,封玉牒以授尚书令,尚书令南面跪受。岂有四尺之广,下临丈四之危,而乘舆得于其上相对授受 古之所制,必不如此。又按唐高宗、明皇封禅仪注,并无圜坛之上更有方坛之说。欲望依故事,山上立封祀坛,径五丈,高九尺,四出陛。坛上饰以青,四面依方色,一壝,随地之宜。山上燎坛,在圜台之东南 相应,南面中间一道开方六寸、深二寸者三,上有石盖。距石每面三重,各长一丈,阔二尺五寸,厚一尺,钭批其首,令与 检各长三尺,阔一尺,厚六寸。开金绳道与石在:原作「左」,据《宋史》卷一○四《礼志》七改。,量地之宜,坛高一丈二尺,方一丈,开上南出户,方六尺。山下封祀坛,三成,十二陛,如圜丘之制,坛上饰以玄,四面各依方色。坛外为三壝。又准《郊祀录》,圜丘四成,各高八尺一寸,下成广二十丈,再成广十五丈,三成广十丈,四成广五丈。今参详,《通礼》云三成,盖取重累之义,《郊祀录》云四成,盖取一累为一成,而《通礼》不载每成丈尺。今请依《郊祀录》所载圜四成丈尺之制,其上饰及四面方色,即依《通礼》所载。燎坛同山上社首坛,准《通礼》如方丘之制,八角三成,每等高四尺,上阔十六步,设八陛。上等陛广一尺,中等广一丈,下等广丈二尺。为三壝,开四门。又《郊祀录》方丘坛再成,下成方寸十丈,上成方五丈,八陛。今请依《通礼》三成之制。又为瘗鸰于坛之壬地外,壝之内取足容物。朝觐坛在行宫之南,方九丈六尺,高九尺,四出陛。南面两陛,余三面各一陛。一壝,二分在南,一分在北。欲望依礼修筑。又按唐明皇封禅,备法驾。请准故事,告飨太庙、乘舆出京、封泰山、禅社首、御朝觐坛,并用法驾,所过州县不备仪仗。又按《六典》,宫架之乐,宗庙殿庭三十六 ,郊丘及社二十 。欲于泰山圜台上设登歌、锺、磬各一 ,封祀坛设宫架二十 ,四隅立建鼓并设二舞。社道坛上设登歌如圜台,坛下设宫架、二舞如封祀坛。其朝觐坛上设宫架二十 ,不用熊罴十二案。又按《六典》,天子之服冕:一曰大裘冕,无旒,裘以黑羊皮为之,祀天神、地祇则服。二曰衮冕,垂白珠十有二,黝衣纁裳十二章,飨庙、告庙则服。今参详,南郊合祭天地止服衮冕,欲望封禅日依南郊例。」并从之。
二十五日,命王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觐坛颂》。
二十六日,诏:「祖宗朝诸路所献祥禽异兽皆在苑囿,可上其数,俟禅祭礼毕纵之。」
二十七日,遣使赍诏抚问王钦若、赵安

仁及官吏等,赐役徒缗钱。自是至礼成,再遣使抚问,赐以茶药,仍赐将士时服。泰山役徒两月一赐缗钱,月给麻屦。又赐治道、辇送物色军士缗钱,及役卒还营,给时服、缗钱遣之。后修圜封,月给兵匠茶药、钱、鞋,及讫役复赐缗钱。
二十八日,详定所言:「准《开宝通礼》,巡狩有燔柴告至之礼,皇帝亲行事。又封祀至泰山下,柴告昊天上帝于圜坛,如巡狩告至之礼,有司摄事,即不载摄事之仪。将来车驾至泰山,合行告至,依皇帝出宫、有司摄事告圜丘之礼。太尉一员,用酒脯、币帛于山下封祀坛告至。车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