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宗景德三年八月五日诏,太常鼓吹局见用三调六曲词非雅丽,令太常寺会音律人就学士院令晁迥以下依谱修正词理,降下本局教习。
大中祥符元年六月六日,详定所言:「鼓吹旧用《六州》《十二时》曲,将来导引封禅,请下学士院增损旧词,付本局教习。」从之。
二十二日,太常寺言:「旧制,南郊警场人并于大驾仪仗内分充,车驾巡幸,即于府县追集乐工。将来在路警场,欲望令法驾鼓吹军士分番祇应。」

诏选天武、神卫、神勇、虎翼军士充。
十月十六日,诏登山夜暂罢警场。
五年闰十月二十五日,诏太常寺选角手二人于殿前司教军士警场,隶太常寺。旧例,行大礼皆于近州名鼓角匠,大约皆贫民,动有劳费,至是罢之。
七年二月十四日,诏曰:「朕虔修祀典,祗祷灵禧,对越祖宗,肆赖天地。裨诚明之上达,必祗栗而内增。尚念斋居,每存严警。当牲币之躬荐,乃金 而交音。询访攸司,虽云旧典;励精予志,虑未协宜。将表克恭,宜颁新令。今后赴玉清昭应宫、太庙,俟行礼毕归幄殿;郊坛俟礼毕,即警场奏严,鼓吹、音乐并振作。仍令所司,着为永制。」
仁宗天圣八年五月六日,诏诸路转运司抽选鸣角(守)[手]兵士升立充武严指挥升立:疑误。,隶太常寺。
九年四月十一日,诏:「天武鸣角手自来止有节级二人部辖,今立武严指挥,已差指挥使、正副都头、十将、将、虞候、承局、押官等,向去有阙,即拣精习鸣角长行,送步军司,以次补填。兵士如有年老疾患、不堪祇应,即依例放停,却于本指挥内选鸣角精习子弟送步军司充填阙额。如有仪仗不用鼓角处,止以武严兵士贴本寺乐工祇应。如人数少,牒步军司差诸军会乐艺人祇应。合要鞍马,牒(郡)[群]牧司支借。」
皇佑二年八月一日,帝谕辅臣曰:「明堂直端门,而致斋于内,奏严于外,恐失静恭之意。」应下太常礼院议,而言:「警场本古之所谓夜戒守鼓者也,故王者师行、吉行皆

用之。今乘舆宿斋,其仪卫本缘祀事,则警场亦同以警众,非徒取观听之盛,恐不可废。若以奏严之音去明堂近,则请列于宣德门百步之外,俟行礼时罢奏一严,亦足以称虔恭祀事之意。」帝复谓辅臣曰:「既不可废,则祀前一夕迩于接神,宜罢之。」
徽宗政和七年三月一日,议礼局奏曰:「古者王师克捷必奏恺,所以耀武事、旌勋伐。昔黄帝涿鹿有功,命岐伯作恺乐,以劝士讽敌,故其曲有『灵夔竞,鵰鸮争,石坠崖,壮士怒』之名。《周官》:王师大献,则令奏恺乐。乐师凡罩大献,则教恺歌。汉有《朱鹭》等十八曲,魏晋而下,莫不沿尚,皆谓铙歌、鼓吹曲,各易其名,以纪功烈。今所设鼓吹,惟备警卫而已,未有铙歌之曲,非所以彰休德而扬伟绩也。乞诏儒臣讨论撰述,因事命名,审协声律,播之鼓吹,俾工师习之。凡王师大献,则令鼓吹具奏,以耸 听。」从之。
十二月二十九日,诏:《六州》改名《崇明祀》,《十二时》改名《称吉礼》,《导引》改名《熙事备成》,六引内者备而不足。大礼车驾宿斋所止,夜设警场,用一千二百七十五人。奏严用金钲、大角、大鼓,乐用大小横吹、筚篥、箫、笳、笛,歌《六州》、《十二时》,每更三奏之。
高宗绍兴十三年五月六日,太常寺言:「将来郊祀大礼,排设大驾卤簿仪仗并六引,共享鼓吹八百八十四人。内鼓吹令丞二人,昨在京本寺自有令丞,如阙,以次充摄,目今并阙人。又府史、典史各四人,旧系本寺人吏充

摄,缘人吏将来并充赞者等,以上乞并差殿司指挥使以上充。又指挥使二人,旧系殿前司差拨;又帅兵官四十六人,旧系殿前、马、步三司差受宣人充。今乞并令逐司依旧歌色四十八人,金钲十七人,棡鼓十七人,大鼓一百一十人,小鼓六十人,长鸣六十人,中鸣六十人,铙鼓十七人,拱宸管三十六人,羽葆鼓十二人,觱篥二十九人,桃皮觱篥二十四人,笳八十七人,大横吹七十人,小横吹六十人,箫八十七人,笛二十九人,节鼓一名。已上旧系差本寺鼓吹局乐工一百余人,不足,并于逐司贴差杂攒乐人充。今鼓吹局乐工即目并阙,其前用合用人数,并乞令逐司依名色人数下诸军及将下 刷稍谙乐艺之人。」从之。
先是,太常寺言:「大驾卤簿内鼓吹前后部用执色乐工等一千五百余人,昼在仗内导驾,夜在警场奏严。旧制,本寺有鼓吹局,置令、丞、录事、院官、局长、引乐官、色长、引乐人共一百十九人为额,遇大礼用本局人,余不足系借差殿前、马、步三司杂攒乐人等充。以鼓吹令丞以下教习腔词乐艺前连后次,陈拽排立次序、奏严节次。」时鼓吹局阙人,至是申明,诏上令访募旧大晟府及本局三五人教习诏上令:疑有误。,余合用鼓吹人数并下三司差拨。
十月十六日,太常寺言:「郊祀大礼前一日,车驾诣太庙斋宿,依仪于棂星门里排设严更警场奏严。切虑地步窄狭,难(已)[以]排设,乞移于棂星门外。」从

之。
先是,在京排设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