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以示偃武修文之意。」诏从之。
十月乙丑,侍御史(季)[李]文会论新除国子监丞石安庆轻儇无行。丁酉,上曰:「太学风化之本,使此人充监官,何以取重于士人 」诏即罢之。
十一月戊午,时上所写六经与《论语》、《孟子》之书,皆毕。桧请刊石于国子监,仍颁墨本,赐路州学。诏可。
十二月辛卯,新知永州熊彦诗上言,欲依嘉

佑、治平故事,补中监学生,命补给绫纸命(祠)[词]。诏从之。
十二月十七日,诏太学养士添二百人,令国子监措置,增展斋舍。先是,权以三百人为额。至是,删定官制,及有请,从之。
癸巳,上谓宰执曰:「学校者,人材所自出。人才须素养。太宗置三馆养天下之士,至仁庙,人才辈出为用。」秦桧曰:「国朝崇儒重道,变故以来,士人虽陷虏者,往往能守节。乃教育之效也。」上曰:「然。五代之季,学校不修,故无名节。今日若不兴学校,将来安得人才可用耶」


绍兴三十一年五月二日,诏太学、国子正、录兼讲。以臣僚请置六经博士,故有是命。
六月,诏太学博士、正、录各减一员。
三十二年,孝宗即位未改元。十一月二日,诏:「馆职学官,祖宗设此储养人材,亦欲待方来之秀,不可定员。」以殿中侍御史张震言:「臣前日尝奏陈复置正、录,以待宰执所荐之人。是将复开冗官之源,且立法不信,无以示天下。蒙陛下开纳,以谓其源不可不塞,圣意固已定矣。今已数日,而未施行。所除高遹,亦不复改命。则是必有以为不然者。冗官之减不减,不过一正、录而已,未为大费。而臣之所惜者,朝廷命令,朝行夕改,无以取信于天下。且当时国子监所减者正、录二员,太学博士一员,书库官一员,武学谕一员。今日正、录复置,则持是说以求进者源源而来。上之人既无以制之,则将尽为之复此员阙而后已。出令如此,其何以示天下乎 臣愿陛下无轻为一士而变已行之法,使人皆知上有所必守,则亦不敢徼求于法之外矣。」故有是命,余依奏。


隆兴元年二月二十三日,礼部言:「伏见已降指挥,应省试年分,于二三日间,许行开补。今岁未合补试,缘赴省试下第之人,已皆留此待试。有旨令礼部取见有无阙额,申尚书省,特与开补一次。本部续下国子监勘会,太学外舍生一千人为额,自今额足,即一尢见缺。欲乞将在学免解在假一百余人开补一次。候逐人参假日有阙,依次拨填施行。」从之。
六月二十九日,诏罢太学补试。每遇有试年分,本学刷具见阙人数,以诸州解发举人赴省试下者,随缺额多少拨(人)[入]。如阙多,则以逐州解额十分为率拨二分。阙少,则以逐州解额十分为率拨一分之类。临时斟酌,并从逐州解榜上名拨入。上名已过省,更不拨下名。其合拨人不愿入学者,听。不许以次人充填。其合升拨之人,并赴帘前试讫,注籍为太学生。先是,礼部侍郎黄中等言:「看详到百官应诏封事言,太学就补试者,每次不下数千人,多不(田)[申]本贯,保明给据。故其间或有隐忧匿服,不孝不悌,得罪于乡党闾里之人,有司无由知之。使其中选为太学生,岂不有玷士类 欲望行下州县补试之法,其补中本贯州学,从上拨入正额。给食者,(往)[住]学一年,堂试三次合格,不犯第三等已上罚,教官保明申州给据,方许赴太学补试。又士庶封事言,宜罢太学春试,而以州郡应举终场人数裁为定额。令州学每岁月书季考,取其秀者若干人,而贡之于太学。」都省送部,下国子监看详。本监契勘:「太学补试,虽有绍兴三十一年指挥,今(今)来臣僚条具弊事,令赴试之人,须管住本贯州学一年,私试三入等、不犯第三等以上罚,委教授保明申州,本州岛保明给据,前来赴试。其州郡往往卤莽,多不照应原降指挥次第保明,止是随壮给据壮:疑误。,泛称于贡举条例并无违碍。如此之类,十有四五。本监临时难以却回,再行保明,不免申取朝廷指挥,先次收试,然后勘会。其间或有隐忧匿服、曾犯刑责、得罪于乡党闾里者,无从稽考。又就试万余人,恃众喧呼,至有不请据,不纳卷,不引保,平白入场,称云失试卷,一面就帘前请准备试卷。或就前后两场赴试之人,不遵士检,亦无忌惮,理宜更革。」故有是命,皆本监请也。《文献通考》:始,三戚一补太学。遇覃恩,无免解法。帝始创行之。自是为例。省额增数十人。
干道元年三月七日,诏太学依旧补试,更不拨入省试下人。礼部言:「契勘太学收补外舍旧法,并系补试,取文理通者为合格。缘隆兴元年六月内一时指挥,依士庶封事,罢太学补试,以诸州解发举人赴省试下者随缺额多少拨入。是致陈兴宗等陈乞依旧法补试,国子监指定。若永罢补试,止拨省试下进士,即四方未

曾得解士人,更无可以入学之望,难以杜绝士人词讼。欲乞遵隆兴元年三月七日指挥,候省试了毕日开补。仍乞以本学在籍过省人数为额取放,立为定制。」故有是命。
二年二月八日,诏复置太学正、武学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