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云乐生以风,亦是取数于八风之义。臣今详天子用八、诸侯用六之文,乃直言舞数之法,非锺律之义也。必若以锺体于五数,则天子用八,倍之为十六可也;诸侯用六,(俗)[倍]之为十二可也;大夫用四,倍之为八;士用二,倍之为四。则彼八锺岂堪考击,而调曲(矣)[已]非法也。此则前贤未达锺律之旨耳。夫十二月律与八风相均等,凡一律之法具三十日,一风之法具四十五日日:原脱,据《太常因革礼》卷一八补。,八风十二律各具三百六十之数。风律相周,是故正北之风则 黄锺,东北之风则 大吕、大簇,正东之风则 夹锺,东南之风则 姑洗、仲吕,正南之风则 蕤宾,西南之风则 林锺、夷则,正西之风则 南吕,西北之风则 无射、应锺。故八风之法周于十有二律,岂可以八律之数而行八风之气哉!夫自黄锺右旋,至于林锺则是八锺。此八锺者,但是五风之半,实非八风之象也。夫十六锺之设,出于武琴。且舜琴五弦,以歌锺律,则具七音、六律、十二锺之用。若文琴六弦,则(其)[具]九音、七律、十四锺之用;武琴七弦,则具十音、八律、十六锺之用也。然十二锺之外,其余四锺皆是清声,非中声,乃郑卫之乐也。本以武琴七弦以为之法,但加靡靡之音,而无邪正之节,皆假清锺,以成焦杀。若或去彼四清之锺,则哀思邪僻之声无由而起。

是故古之大乐,明言『五降之后,不容弹矣』,此则正谓大乐之法止用十二锺声而已。古之郑卫之乐亦用歌锺,今胡部中方响十六响:原作「飨」,据《太常因革礼》卷一八改。,乃是郑卫编县之数。然方响十六,亦有为也。夫胡部有筚篥,相传目之为梁柱目:原作「自」,据《太常因革礼》卷一八改。,言筚篥之声于诸器中最得其实,不可增减其声。其曲法用十字,已极尽人手指之力,过此不可能也。以此十字能应方响十六声,若方响去清声四版,筚篥中去五六二字,则胡部不可成曲矣,而于大乐都无所妨。则知清声四锺,大乐本自不用,而郑卫之声无此不可。今于编县之内但留十二中声,去四清锺,于事则无所害。又古有编县十九枚者。按《周礼》锺县,疏引服虔注云:六律七音,七律为七器音。十二锺当一月,十二月十二辰,加七律之锺,则十九锺。臣今详,服虔所说甚为迂阔,此但术数之家积闰余之法,其于大乐都无所谓。又古有编县十四枚及二十一枚者。按《后魏志》云:『汉成帝时,犍为人于水滨得古磬十六枚,汉以为瑞,复依礼图,编县十六。去正始中去:原作「云」,据《魏书 乐志》改。,徐州薛城送玉磬十六枚,亦是一县之器。』而云大乐所用锺磬法,锺磬各一县十四。《隋书 音乐志》引后周故事,县锺磬法「锺磬各一县十四」以下至此,原脱,据《太常因革礼》卷一八补。:七正七倍,合为十四,盖准变宫、变征凡为七声,有正有倍,而为十四也。又引《尚书大传》『七始』,注云:『谓黄锺、林锺、太簇、南吕、姑洗、应锺、蕤宾也。』然据一均变也。宫、商、角、征、羽为正,变宫、变征为和,加倍而有十四焉。又梁武帝加以浊倍,三七二十一,而同为一架。虽取繁会,声不合

古。臣今详,十四之磬乃是文琴之法,后之相传,若言(十)[七]正七倍,于锺律中,事法乖戾,亦与八风取义不殊。其二十一县,则尤无旨意也。又古有编锺二十四枚者二十四:原作「一十四」,据《太常因革礼》卷一八改。,校《唐书 志》云:『古制,雅乐宫县编锺十六口,近代用二十四口,正声十二,倍声十二。』臣今详,二十四锺,其清声十二不是中声,神瞽昔所不用,管律不能谐之。其声一例皆石,非合法之器也。又古有编县十二枚者古:原作「金」,据《太常因革礼》卷一八改。。按《乐府杂录》云:『雅乐部十二律锺,依月律排之,每面石磬及编磬各一架,每架各编锺十二,亦中律吕「十二律锺」至「亦中」二十五字原脱,据《太常因革礼》卷一八补。。』臣今详,编锺十二,律吕具备,可为不易之法。今引正经四议证之:一、《周礼》云:『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以十有二声为之齐量量:原作「锺」,据《周礼 典同》改。。』此一义也。二、《左氏传》:晏子云:『为七音六律,以奉五声奉:原作「奏」,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改。。』夫七音六律出于十二锺夫:原作「失」,据《太常因革礼》卷一八改。,若用十六锺,则有九音八律矣。此二义也。三、《左氏传》:吴季子观乐于鲁,美《韶》乐,曰:『五音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夫言『五音和』者,则舜琴五弦,七(七)音、六律、十二管之义也。夫五弦之中,自具七音,数用十二管,五声各一,盖无偏重之音,如此则五声和矣。若武琴七弦,则是九音、八律、十六管之义,宫、商、变宫,三位重复,如此则五声不和矣。『八风平』者,五弦既具十二管,则与八风自相均等,此乃平也。若武琴七弦,当具十六管,则有十一风,正北、东北、正东之风偏重,此皆不平也。『节有度』者,惟止七音而为节也。『守有序』者,惟止八风而为序也。若过七音、八风,则是无节守也。四、《国语》云:王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