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大行寿皇三年戴布头着衣衫遵行古礼可
谓上正千年之失当时宰相不学三日后便服朝服
虽寿皇谦德不欲以此谕群臣然臣子自不当如此
可谓有父子而无君臣
寿皇合下若有一人夹持定十五六年做多少事
寿皇直是有志于天下要用人尝叹自家不如个孙
仲谋能得许多人
某尝谓士大夫不能尽言于寿皇真为自负盖寿皇
尽受人言未尝有怒色但不乐时止与人分疏辨析

寿皇晚来极为和易某尝因奏对言检旱天语云检
放之弊惟在于后时而失实只这四字尽得其要领
又言经总制钱则曰闻巧为名色以取之民其于天
下事极为谙悉
岁旱寿皇禁中祈雨有应一日引宰执入见恭父奏
云此固陛下至诚感通然天人之际其近如此若他
事一有不至则其应亦当如此愿陛下深加圣虑则
天下幸甚恭父斯语颇得大臣体
上即位u月留揆以一二事忤旨特批逐之人方服
其英断先生被召至上饶闻之有忧色曰人心易骄
如此某今方知可惧黄问曰某人专恣当逐何惧之
有曰大臣进退亦当存其体貌岂宜如此又问恐是
庙堂诸公难其去故以此劝上逐之曰亦不可如此
何不使其徒谕之以物论俟其请去而后许之则善
矣幼主新立岂可导之以轻逐大臣耶且如陈源之
徒论其罪恶须是斩之乃善然人主新立复教以杀
人某亦不敢如此做也
以上语
类十八条



 帝纪部总论二
性理会通
  帝王总论
程子曰五帝公天下故与贤三王家天下故与子论
善之尽则公而与贤不易之道也然贤人难得而争
夺兴焉故与子以定万世是亦至公之法也圣人无
优劣尧舜之让禹之功汤武之征伐其道一也
南轩张氏曰稽众舍己尧也与人为善舜也闻善言
则拜禹也用人惟己改过不吝汤也不闻亦式不谏
亦入文王也皆虚其心以为天下也
五峰胡氏曰尧舜以天下与人而无人德我之望汤
武有人之天下而无我取人之嫌是故天下无大事
我不能大则以事为大而处之也难矣
鲁斋许氏曰五帝之禅三代之继皆数然也其间如
尧舜有子之不肖变也尧舜能通之以揖让而不能
使己子之不朱均汤武遇君之无道变也汤武能通
之以征伐而不能使夏商之无桀纣圣人遇变而通
之亦惟达于自然之数一毫之己私无与也
  舜帝
龟山杨氏曰舜在侧微尧举而试之慎徽五典则五
典克从纳于百揆则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则四门穆
穆以至以天下授之而不疑观其所施设舜之所以
为舜其才其德可谓大矣宜非深山之中所能久处
而为舜者当尧未之知方且饭糗茹草若将终身若
使今人有才气者虽不得时其能自已其功名之心
乎以此见人必能不为然后能有为也非有为之难
其不为尤难矣
  禹
南轩张氏曰禹之有天下也无所与于己又曰禹之
为圣本由学而成皆其工夫至到者也
  汤 武王
程子曰圣人无过汤武反之也其始未必无过所谓
如日月之食乃君子之过
或问汤之伐桀也众以为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
而割正夏而汤告以必往是圣人之任者也文王三
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商是圣人之清者也龟山杨
氏曰非也汤之伐桀虽其众有不悦之言惮劳而已
若夏之人则不然曰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故攸徂
之民室家相庆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汤虽欲不往不
可得矣文王之时纣犹有天下三分之一民犹以为
君则文王安得而不事之至于武王而纣罔有悛心
贤人君子不为所杀则或为囚奴或去国纣之在天
下为一夫矣故武王诛之亦不得已也由此观之汤
非乐为任而文王非乐为清也适逢其会而已
  宣王
华阳范氏曰昔周宣王任贤使能吉甫征伐于外而
王之所与处者张仲孝友也夫使文武之臣征伐而
左右前后得正良之士善其君心则谗言不至而忠
谋见用此所以能成功也苟使邪之人从中制之
则虽吉甫无以成其功宣王能复文武之业以致中
兴者内顺制而外威严也
  秦始皇
或云秦始皇用王剪将兵伐楚剪请田宅甚众或者
非之剪曰王怛中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尽以
委我傥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则王疑我矣范阳张
氏曰君臣至于此衰世之风也君不信其臣故以术
而御其臣臣不信其君故以术而防其君君臣上下
无非以术相与欲其终始无间难矣然当此时三纲
五常既已沦臼骨鼗什灰善涑荚虺枷卤匾破淙
使王剪不防其君则后日必被其祸君臣之风丧至
此天下可知矣
  汉高帝
朱子曰汉高祖取天下所谓仁义者岂有诚心哉其
意本谓项羽背约及到新城遇三老董公遮道之言
方假此之名以正彼之罪所谓缟素发丧之举其意
何在似此之谋看当时未必不是欲项羽杀之而后
罪之也
南轩张氏曰惟仁义足以得天下之心三王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