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疾」。
  「钱字」唐本无「字」字。
  注「焚券」唐本作「之」。
  「呼婢曰举却阿堵物」唐本「呼」作「令」,无「曰」「却」二字。
  【笺疏】
  〔一〕广雅释言:「碍,阂也。」玉篇:「阂,止也。与碍同。」
  〔二〕程炎震云:「沈涛铜熨斗斋随笔七云:『马永卿懒真子曰:「所谓阿堵者,乃今所谓兀底也。王衍云去阿堵物,谓口不言去却钱,但云去却兀底耳。又如『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盖当时以手指眼,谓在兀底中耳。后人遂以钱为阿堵物,眼为阿堵中,皆非是。」涛案:此说阿堵字甚确。王野客丛书亦云:『阿堵,晋人方言,犹言这个耳。王衍当时指钱而为是言,非直以钱为阿堵也。』」
  容斋随笔卷四曰:「宁馨、阿堵,晋、宋闲人语助耳。后人但见王衍指钱云『举阿堵物却』,遂以阿堵为钱,殊不然也。顾长康画人物,不点目睛,曰:『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犹言此处也。」郝懿行晋宋书故曰:「阿堵音者,即今人言者个。阿发语词,堵从者声,义得相通。说文云:『者,别事词也。』故指其物而别之曰者个。浅人不晓,书作这个,不知这字音彦,以这为者,其谬甚矣。凡言者个,随其所指,理俱可通。晋书王衍传:『口未尝言钱。晨起见钱,谓婢曰:「举阿堵物却。」』谓钱也。世说巧艺篇顾长康曰:『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谓眼也。文学篇殷中军见佛经云:『理亦应阿堵上』,谓经也。雅量篇注,谢安目卫士谓温曰:『明公何用壁间着阿堵辈。』谓兵也。益知此语为晋代方言。今人读堵为睹音,则失之矣。」马永卿懒真子录卷三曰:「古所谓阿堵者,乃今所谓兀底也。王衍曰『去阿堵物』,谓口不言去却钱,但云去却兀底尔。如『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盖当时以手指眼,谓在兀底中尔。」嘉锡案:永卿述王衍语,作去阿堵物,且辩去字当音口举反,与诸书皆不同,未详其故。
  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二曰:「阿堵者,谓阿底耳。」
  嘉锡案:此出郭子,见御览,与上文合为一条。
  王平子年十四、五,见王夷甫妻郭氏贪欲,〔一〕令婢路上儋粪。平子谏之,并言不可。郭大怒,谓平子曰:「昔夫人临终,以小郎嘱新妇,不以新妇嘱小郎!」永嘉流人名曰:「澄父V,第三,娶乐安任氏女,生澄。」急捉衣裾,将与杖。平子饶力,争得脱,u窗而走。
  【校文】
  「儋粪」唐本「儋」作「檐」。
  「并言不可」唐本「言」下有「诸」字。
  【笺疏】
  〔一〕程炎震云:「衍长澄十三岁。」
  元帝过江犹好酒,王茂弘与帝有旧,常流涕谏。帝许之,命酌酒,一酣,〔一〕从是遂断。邓粲晋纪曰:「上身服俭约,以先时务。性素好酒,将渡江,王导深以谏,帝乃令左右进觞,饮而覆之,〔二〕自是遂不复饮。克己复礼,官修其方,而中兴之业隆焉。」
  【校文】
  「一酣」唐本作「一唾」。
  「遂断」唐本无「遂」字。
  注「渡江」「渡」,唐本作「度」。
  注「深以谏」唐本「谏」上有「戒」字,「谏」下无「帝」字。
  注「遂不复饮」唐本无「遂」字。
  【笺疏】
  〔一〕周祖谟云:「此条敬胤注:『旧云酌酒一茫因覆G写地,遂断也。』唐写本『一唾』,唾当即米种误。」
  〔二〕程炎震云:「清一统志五十,建康志:『覆杯池,在上元县北三里。晋元帝以酒废事,王导谏之,帝覆杯池中以为戒。因名。』」
  谢鲲为豫章太守,从大将军下至石头。敦谓鲲曰:「余不得复为盛德之事矣。」〔一〕鲲曰:「何为其然?但使自今已后,日亡日去耳!」〔二〕鲲别传曰:「鲲之讽切雅正,皆此类也。」敦又称疾不朝,鲲谕敦曰:「近者,明公之举,虽欲大存社稷,然四海之内,实怀未达。若能朝天子,使群臣释然,万物之心,于是乃服。仗民望以从众怀,尽冲退以奉主上,如斯,则勋侔一匡,名垂千载。」时人以为名言。晋阳秋曰:「鲲为豫章太守,王敦将肆逆,以鲲有时望,逼与俱行。既克京邑,将旋武昌,鲲曰:『不就朝觐,鲲惧天下私议也。』敦曰:『君能保无变乎?』对曰:『鲲近日入觐,主上侧席,迟得见公,宫省穆然,必无不虞之虑。公若入朝、鲲请侍从。』敦曰:『正复杀君等数百,何损于时?』遂不朝而去。」
  【校文】
  注「鲲有时望」唐本「时」作「民」。
  注「不就朝觐」「就」,唐本作「敢」。
  注「入觐」唐本「入」下有「朝」字。
  【笺疏】
  〔一〕通鉴九十二注曰:「敦无君之心,形于言也。」
  〔二〕程炎震云:「日亡,晋书作日忘,是。」
  通鉴注曰:「言日复一日,浸忘前事,则君臣猜嫌之迹亦日去耳。」
  元皇帝时,廷尉张]葛洪富民塘颂曰:〔一〕「]字敬绪,丹阳人,张昭孙也。」〔二〕中兴书曰:「],晋陵内史,甚有威德。转至廷尉卿。」〔三〕在小市居,私作都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