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碓上下。佛制有過。二。相似禮。謂禮佛時。身儀雖似端正。與雜覺相應故。三。順實禮。謂禮佛時。身義端正。與正智相應。隨順實禮故。華嚴隨疏演義。凡禮敬三寶。必須五體投地。所以折伏憍慢。用拜虔誠故。一右膝。二左膝。三右手。四左手。五首頂。一。願我右膝著地時。令諸眾生。得正覺道。二。左膝。願我左膝著地時。令諸眾生。於外道法不起邪見。悉得安立正覺道中。三。右手。願我古手著地時。猶如世尊坐金剛座。地震現瑞。證大菩提。四。左手。願我左手著地時。令諸眾生。遠離外道難調伏者。以四攝法。而攝取之。令入正道。五。首頂。願我首頂著地時。令諸眾生。離憍慢心。悉得成就無上菩提。增一阿含經。禮佛五種功德。一。端正。因見佛相好。發歡喜心。而生渴仰。來世即得相貌端正。二。好聲。因見佛相。三稱南無佛名。來世得好聲音。三。多饒財寶。於諸佛所。而作大施。散花燃燈。來世獲大財寶。心無貪者。四。生長者家。若見如來相好長跪叉手至心頂禮。來世生長者家。五。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由敬禮佛所獲功德。來世得生善處及於天上也。珠林。既知聖教。禮佛功德不可思議是故行者。常預作意。不得自惰。恐無常忽至。瞻禮無處。譬鼠入角。路窮何趣。佛說偈云。命如風中燈。不知滅時節。今日復明日。不覺死輪至。冥冥從業緣。不知生何道。
  ◎今此所敘威容相狀。中邊時俗各有異儀。故中天虔敬。震旦不同。彼則拜少而繞多此則拜多而繞少。彼則肉袒露足。而為恭。此則申屣備整。而為敬。翻譯。槃那寐。名出。
  聲論。或名槃談。訛云和南。皆翻我禮。禮者。履也。體不備。君子謂之不成人。南山云。四儀若無法潤。乃名枯槁眾生。故天台明四種三昧之法。是知四儀法則。名禮。身業。恭敬。名拜也。
  ◎經律禮佛。無侍者敷具之文。此葢憍慢。非至敬禮也。侍者敷具。為山行。及隨處等。然禮佛。必須自敷具或為老病。侍者代敷。可也。今之色力強健者。亦必侍者敷具習為故態。非憍慢而何。大論。禮有三。一。口禮。二膝禮。頭不至地。三。頭至地。是為上禮。口禮者。合掌問訊也。
  僧祇。禮拜。不得如瘂羊。當相問訊。善見論。當安慰舒顏。先語平視。和色正念。在前問訊。比丘到佛所問訊云。少病少惱。安樂否。二。屈膝者。即互跪也。今訛云胡跪葢梵世遺種。居竺間葱嶺之北。諸戎羌胡。今經律多翻互跪。以三處翹聳故名互跪。即右膝著地也。涅槃疏。明三義。一。右膝。有力跪。能安久。二。右膝有力。起止便易。三。右膝躁動。著地令安若兩膝著地。則名長跪。輔行。準地持阿含。皆以雙膝雙肘。及頂至地。名五體投地。亦名五輪。五處圓故。西域記。致敬之式。其義九等。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跪膝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凡斯九等。極一拜跪而贊德謂之盡敬。
  五燈。和安通自幼寡言。時人謂之不語通因禮佛次。有禪者問。禮甚麼。師曰是佛。者乃指像曰。這個是何物。師無對。至夜具威儀禮。問今日所問某甲。未知意旨何如。者曰。座主幾夏。師曰。十夏。者曰。還曾出家也未。師轉茫然。者曰若也不會。百夏奚為。乃伺命參馬祖。及至江西。祖已圓寂。退謁百丈。頓釋疑情。有人問師是禪師否。師曰。貧道不曾學禪。師良久。召其人。人應諾。師指椶櫚樹子。人無對。
  ◎黃檗。在鹽官殿上禮佛。次時唐宣宗為沙彌。問曰。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禮拜當何所求。師曰。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常禮如是事。彌曰。用禮何為。師便掌。彌曰。大麤生。師曰。這裏是甚麼所在。說麤說細。隨後又掌。
  禮拜不得占殿中央。是住持位。
  【箋】中央。是主法之位。雖前戒。不敢擅占。此位。況後戒者。
  有人禮佛。不得向彼人頭前經過。
  【箋】其義有二。一。恐妨禮佛正觀。二。恐足起塵悖。觸彼頭面。令彼煩惱故。
  凡合掌。不得十指參差。不得中虗。不得將指插鼻中。須平胸高低得所。
  【箋】憍慢禮者。謂指合。而掌不合。有掌合。而指不合。由心散慢故合掌下三句正形寫不存觀法。懶惰懈怠之狀。若禮佛不存觀法徒禮何益。論語。手與心齊。高不過揖。與合掌義同。觀音義疏。此方以拱手為恭。外國以合掌為敬。手本二邊。合而為一。表專至一心也脫有個漢。向纔合掌處。頓悟臨濟三玄要旨。也不為分外。
  不得非時禮拜。如欲非時禮。須待人靜時。
  【箋】朝暮大。眾同時禮佛之時。除此二時私自禮佛。雖是好事。未免招搖動眾。若人靜時。及閒居獨處。無礙時時禮佛。
  師禮佛。不得與師並禮。當隨後遠拜。
  【箋】尊卑上下。不可紊亂。故不得與師並肩禮佛。隨後遠拜。以別別上下之分。
  師拜人。不得與師同拜。
  【箋】凡師與人作禮。非前輩耆宿。即師友道。若渾然同拜。不別尊卑故。
  在師前。不得與同類相禮。在師前。不得受人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