蘊為我。何蘊是所起處。則一蘊為我。餘四蘊下。皆有三箇我所見。共有十二箇我所見。五蘊計之。便有六十五箇我我所見。  七邊見。執斷有七。計常有四十。染慧為性。我見後起。前際有八。四遍常。為我及世間。是有是無。是亦有無。是非有無。四一分常。為我常他無常。有無俱是俱非。後際有三十二。有想有十六。為我後世是有是無。俱是俱非。計色身也。四邊。我是有邊無邊。俱是俱非。四我是小想大想。種種想無邊想。四我苦樂。俱是俱非。無想有八。四我有色無色。俱是俱非。四有邊等四句。後際非有想非無想八句。四我是有無。俱是俱非。四我是有邊無邊等四句。斷見有七。為眾生死後斷滅。欲界人天為二。色界為一。無色為四。有四十七種。斷常邊見。依何地。繫何地。定散尋伺。  八邪見。有十五種。染慧為性。撥無因果。親迷諦理。二無因論者。一從無想將死。不能憶入心前事。便生撥謗。二從無想沒。因尋伺所起。便生撥謗。三撥無因果。或有或無。或俱非俱是。四不死矯有四句。五種計現在樂為涅槃。一執欲界人天樂。二計初禪樂。三計二禪樂。四計三禪樂。五計隨第六全具前五。有大隨八。并中隨二。及小隨三。五受俱門。中隨二。大隨八。五受俱。小隨十。四受俱。除樂受 六別境門皆得俱 七根本門。中二。大八。與根本容起。小隨十法。不與見疑俱。忿等五法。與慢癡俱。此中已有體者。取不相違。得俱與他性相應。非自性也 八三性門。小隨七。中隨二。唯不善性小三。大八通二性 九三界門。不善唯欲界。有覆通上二界 十隨煩惱。皆非學無學。彼唯善性 十一俱為有事 十二並皆有漏。不定有四。謂悔眠尋伺。下二各有淺深。二於善染。遍行別境皆不定。起體通三性。唯在意地。依於尋伺有染離染立。三地別不依彼種子。及理行有無。
  一悔。謂追悔先所造業。後方追悔惡作為因。追悔是果。  二眠。令心昧略為性。有五蓋八纏。體通三性。非思慧為體。別有自性。量云。悔眠是有法。非思慧想宗是纏性故。如無慚。  三尋伺合說。用思慧為體。令心忩遽。於意言境。麤轉細轉為性。思為尋體。淺慧為尋體。深思為伺體。淺慧為伺體。深尋伺各有染淨二分。無起從二俱通。不深推度。及深推度。或云。思增慧劣為尋慧。增思劣為伺。或云。思慧俱劣為尋。思慧俱增為伺。

  五蓋者。覆義也。一欲貪。蓋覆出家。二嗔。蓋覆正行。三昏沉。蓋覆定本。為對治棹舉。不覺引生睡眠。四掉舉。惡造蓋覆慧。高明之心對治。昏沉不覺。引生散亂。五疑。蓋覆捨雙。捨前四。不高不下。不覺引生疑。  八纏者。昏沉睡眠纏。掉舉惡作纏。慳嫉纏。無慚愧纏。
  諸門料揀有十二
  一假實門。前二實後二假  二自類單單可想應  三諸識唯意  四五受容起  五別境容起  六善位不定  七根本不定  八隨惑不定  九三性不定  十三界欲。全中間一分。上二全無  十一三學容有  十二三斷。染者見所斷。無記修所斷。善者非斷
  上總六位五十一心所。俱生頌曰。
  五法五俱起。(遍行五)九法必六俱。(別境五。不定四。有遍行五俱)九法定十四。(癡八大隨遍行)二十一十五。(善十小三貪慢疑與五見)三法起十六。(輕安無慚無愧。癡遍行五法。大隨八中。隨二善十。有輕安并遍行五十六)八法十七俱。(小七如起一時有中二大八癡及遍行五)是心所相應。慧者應當悉。
  三分位者。有十一。是心心所起處。分位五根六塵。  四差別者。有二十四不相應。依前三分位假立。謂一得。二命根。三眾同分。四異生性。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七無相報。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無常。十五流轉。十六定異。十七相應。十八勢速。十九次第。二十時。二十一方。二十二數。二十三和合。二十四不和合。  五六無為者。一擇滅無為。因斷障得三乘見道。二非擇滅無為。闕緣不生。善無記法。三不動無為妄心不生。四想受滅無為報得。五虗空無為。離礙假說。六真如無為常住不變。

  迷諦義

  夫見道所斷。十煩惱十俱斷頓。以真見道。總緣諦故。分別煩惱。迷於四諦。有總有別。而四句。
  一數總。謂十煩惱迷四諦。三界一百十二。兼修道。共有一百九十三種 二行總苦集。是彼因依處滅道。是彼煩惱怖畏處能斷彼 三數別。二唯迷苦。八通迷四。身邊二見苦處起別。定非我扃。苦四行別。謂疑後三見。親迷苦理。二取唯迷事。緣前三見。從他。而生如貪嗔慢。通迷理事。唯疎無明。通迷理事。唯親若親緣理。必親迷疑。及三見若疎緣理。未必親迷。為二取緣。事必迷事。若獨頭貪嗔慢。亦親迷滅道。若貪嗔慢。三隨見疑引生。是疎迷理惑。若隨二取引生。是疎迷事。俱生無明。通迷理事。獨頭無明。親迷四諦理。且如無明迷於一諦。邪見與疑同時起。初起時依諦。增近引生貪嗔慢。所緣諦增依諦劣。此見疑是何諦下惑。答。此隨緣判諦。依即是緣。
  若作遠諦判。依增緣約隣近引。故局依緣增。依約疎遠引。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