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決了者。謂決定了義。亦決斷顯了也。
  然當今學士各執一宗。就師佛者。仍迷實義。故於天地人物。不能原之至源。
  此先顯餘宗未了。為造論之緣由也。學士。通指習三教者。各執一宗。謂習儒者。唯執天命。習老者。唯執自然等。更不復博究圓暢也。師佛者。即別指內宗習權教人。或執業惑。或執識變。不信一乘實教。設談佛性。定揀闡提。縱說真如。但云不變。有所未悟。故曰仍迷。其猶眾盲摸象。豈識象之全軀。坐井觀天。寧見天之無際。前就學人所知。以顯教之權實。今約學人所執。為造論之發端。
  余今還依內外教理。推窮萬法。
  依內外教理。則見解圓融。而無偏局之弊。與未嘗讀佛書而輒議佛者。相去遠矣。
  初從淺至深。於習權教者。斥滯令通。而極其本。後依了教。顯示展轉生起之義。會偏令圓。而至於末。
  從淺至深者。即指論初二門斥迷執偏淺也。於中前前淺而後後深。斥滯令通者。即破執情而顯圓解也。極其本者。指第三門顯真源也。依了教顯示展轉生起者。即第四門中用顯性了義。會前所執。同一真理也。
  文有四篇。名原人也。
  總結論名。前序論竟。四篇者。一斥迷執。二斥偏淺。三直顯真源。四會通本末。
  一斥迷執(習儒道者)。
  斥者。排擯義。迷。謂惑而不悟。執。謂固守不移。
  儒道二教。說人畜等類。皆是虗無大道生成養育。
  此下顯二宗之大同也。道經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又彼經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皆言虗無大道。生成養育之功用也。
  謂道法自然。生於元氣。元氣生天地。天地生萬物。
  就二宗推明生起次序也。謂者。二宗意旨也。道法自然。語出道經。彼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上文虗無大道也。自然者。妙本之性。性非造作。故曰自然。道者。妙本之用。道與自然。體用之稱。與上文有別。順文言法。非謂道法傚於自然也。又彼經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今云生於元氣。即彼道生一也。元氣生天地。即彼一生二。二生三也。天地生萬物。即彼三生萬物也。前敘中混沌。即儒者之說。此言大道。即老氏之意。前後互舉。顯二宗之大同也。
  故智愚貴賤。貧富苦樂。皆稟於天。由於時命。
  人中品類不同。言皆稟於天。由於時命者。儒宗多云。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又云。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故死後卻歸天地。復其虗無。
  前約從本起末。此約原始反終。天地者。儒宗所歸。虗無者。老氏所復。道經云。夫物芸芸。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言萬物既稟天地元氣而生。如草木依根而得榮茂。死則復其本始。如草木凋落。精脈還其本根。是復其所稟之性命也。從天地生。復歸天地者。如邵子云。上天生我。上天死我。一聽於天。有何不可。此之謂也。
  然外教宗旨。但在乎依身立行。不在究竟身之原由。
  外教。即指儒道。謂佛法之外也。儒宗五常百行。老氏保雌守弱。皆以修飾其身耳。不言此身因何而有。何故得為人。何故為畜等。縱說原由。不過大道元氣而已。
  所說萬物。不論象外。
  象。謂物之形象。天地皆象內也。今世教所談。至大者。不過天地而已。而人畜萬物。皆在天地之中。故其所論。不出天地之外。莊子云。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也。則知天地之外。孔老非實不知。但以世人智淺。未足與議。論語云。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況象外乎。
  雖指大道為本。而不備明順逆起滅染淨因緣。
  恐有問言。儒道二宗。亦說大道元氣等生成萬物。則是大道元氣。即是身本。那言不究原由耶。故今釋云。元氣天命父母等。但是生身之具。而非即是身本。譬如孩穉見母籠甑取餅啖之。便知是餅籠甑所成。後來索餅。即指籠甑。豈知籠甑但是成餅之具。豈是餅之所本哉。今元氣天地等。籠甑之謂也。執為身本。孩穉之見而已。而不備明云云者。正顯二宗所迷也。順逆起滅者。謂內教所說十二因緣。迷則從無明起行。輾轉乃至有生老死。即順生死起動。而成流轉也。悟則從老死逆觀。乃至無明。遂起智斷無明。由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生老死滅。即登聖果。此明逆生死而還滅也。此十二支通大小乘。義門繁廣。非略可盡。言染淨因緣者。有二。一約小乘。其說又二。一者。如前十二有支。由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是染因緣。由無明滅行滅。乃至老死滅。是淨因緣。二者。約苦集滅道四諦。謂苦集是世間因果。滅道是出世間因果。由造集諦因。感苦諦果。名染因緣。由厭苦故。起道諦智。斷彼集因。苦果不生。證滅諦理。名淨因緣。故淨名云。從癡有愛。則我病生。眾生病愈。我病亦愈。二約大乘。亦二。一約法相宗。謂藏識法爾包攝三乘及三性名言種子。而一切眾生有無不同。若有三乘種子者。遇緣熏習。脩行斷障。當得三乘聖果。名淨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