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無始以來常住清淨。昭昭不昧。了了常知。
  無始常住。乃名為本。昭昭了了。乃名為覺。
  亦名佛性。亦名如來藏。
  性乃現因。佛約當果。謂此真心。是成佛之正因。故曰佛性。泛言性者。通情無情。今言佛性。則揀無情。葢覺以照察為義。局有情故。如來藏者。離倒曰如。出纏名來。藏以隱攝彰名。謂眾生在纏之因。含攝出纏之果。雖有煩惱隱覆。而性常不變也。
  從無始際。妄想翳之。不自覺知。但認凡質故。躭著結業。受生死苦。
  眾生由迷本覺真心法爾。便執虗妄身心為我。由執我故。起惑造業。受生死苦。圓覺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大覺愍之。說一切皆空。又開示靈覺真心清淨。全同諸佛。
  說一切空者。破妄執也。開示靈覺者。顯真性也。全同諸佛者。聖凡平等。無增減故。涅槃經云。一切眾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脫。一因一果。同一甘露。一切當得常樂我淨。清涼釋云。非但因同。果亦同也。
  故華嚴經云。佛子。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
  一論大意。此為宗極。所引華嚴。即出現品。清涼大疏。釋此一文。總有三意。一明生等有因。二明因有。果智。三明自他交徹。今初。無一眾生而不具。則知無性者。非眾生數。謂草木等已過五性之見。(即涅槃云除墻壁瓦石。餘皆有佛性。故無佛性。則非眾生。凡是有心。定當作佛。以一切人皆有心故。此是涅槃一性之宗。故云已過五性之見也)二者。眾生在纏之因。已具出纏果法。故云有如來智慧(明因有果智。揀勝初義但有佛性。所以有者。因果二性。無二體故。若因無果性。果是新生。便有始終。既有始終。非常住故)非但有性。後方當成。亦非理先智後(初句揀因果不同。謂前義意如。木有火性鑽方火生。乳有酪性。緣具成酪。今此中意。果尚本有。況於因性。況當有耶。次句揀理智兩別。若唯理為先有者。則第一義空。不名智慧。以理智異故。無漏智性。本自有之。不應理故。大智光明。非本有故。智後生者果無常故。能證所證。成二體故。)是知涅槃對昔方便。且說有性。後學尚謂談有藏無。(即大乘法師法華疏意。涅槃經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總談皆有。欲獎眾生。實而明之。亦有無者。藏在一切總有之中)況聞等有果智。誰當信者。(況聞等者。即舉今宗結成難信。勸物信耳)三。彼因中之果智。即他佛之果智。以圓教中。自他因果。無二體故。若不爾者。此說眾生有果。何名說佛智耶。斯則玄又玄矣。非華嚴宗。無有斯理(謂諸凡夫因中果智。即他諸佛已成果智。自身佛性。一身竪說他佛在凡。自他橫辨故更玄也)問曰。涅槃云佛性者。名為智慧。有智慧時。則無煩惱。今有佛智。那作眾生。答曰。妄想執著。故不證得。豈曰無耶。如壯士迷於額珠。豈謂膚中無寶。故圓覺鈔云。凡夫妄想。二乘執著也。
  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得現前。
  謂若本無。離倒寧有。今既離倒則現。故知本來不無也。是以涅槃恐不行修。故云。言定有者。則為執著。恐不信有。故云。言定無者。則為妄語。乍可執著。不可妄語。自然智者。自覺聖智也。無礙智者。始本無二。絕二礙也(絕礙有二意。一者。眾生本有佛智是則始覺。不礙本覺。二者。斷障顯了。則無煩惱所知二礙)。
  便舉一塵含大千經卷之喻。塵況眾生。經況佛智。
  經頌云。如有大經卷。量等三千界。在於一塵內。一切塵悉然。有一聰慧人。淨眼悉明見。破塵出經卷。普饒益眾生。佛智亦如是。遍在眾生心。妄想之所纏。不覺亦不知。諸佛大慈悲。令其除妄想。如是乃出現。饒益諸菩薩。大疏云。大經卷者。喻佛智無涯。性德圓滿也。等三千界者。喻智如理故。一塵喻眾生者。略有三義。一妄覆真故。二小含大故。三一具多故。一切塵者。喻無一眾生而不具有佛智故。
  次後又云。爾時如來普觀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言。奇我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迷惑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
  再談奇哉者。謂眾生煩惱垢染身中。而有圓明佛智。如貧女而懷輪王胎。弊衣而裹無價寶。可謂奇異。若后妃懷王。錦囊貯寶。則非異矣。但以妄想迷惑。久而不見。故我須教離妄想。自見智慧。如破微塵。出大經卷也。
  評曰。我等多劫。未遇真宗。不解反自原身。
  真宗者。即華嚴一乘實教也。多劫未遇者。闕勝緣故。不解反自原身者。闕親因故。即內無始覺了因之智。大抵佛法假藉因緣既因緣。俱闕。何由得悟。
  但執虗妄之相甘認凡下。或畜或人。
  既迷真性。所以執妄。由執妄故。永處下流。故裴相國發菩提心文云。我有真身。圓滿空寂者是也。我有真心。廣大靈知者是也。捨而不認。而認此身妄念。隨死隨生。與禽獸雜類。比肩受苦。為大丈夫者。豈不羞哉。上辨昔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