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
  十身此有二種一融三世間十身二佛身自具十身。
  【科】然彼十佛境界所依有二。
  十佛者要問云一無著佛安住世間成正覺故二願佛出生故三業報佛信故四持佛隨順故五涅槃佛永度故六法界佛無處不至故七心佛安住故八三昧佛無量無著故九性佛決定故十如意佛普覆故攝化境界有其二種。
  【科】一國土海圓融自在當不可說若寄法顯示如第二會初說。
  諸佛如來所依國土重重無盡如海深廣若寄法顯示如普光明殿會如來名號品初說。
  【科】二世界海有三類一蓮華藏莊嚴世界海具足主伴通因陀羅等當是十佛等境界二於三千界外有十重世界海一世界性二世界海三世界輪四世界圓滿五世界分別六世界旋七世界轉八世界蓮華九世界須彌十世界相此等當是萬子已上論王境界三無量雜類世界皆遍法界如一類須彌樓山世界數量邊畔即盡虗空遍法界又如一類樹形世界乃至一切眾生形等悉亦如是皆遍法界互不相礙。
  孔目十世界章云今此世界海上下淺深略有三種一從三千大千世界已去乃至一切眾生形類等界以為一類二如瞿夷所居成化之處十世界等為第二類三蓮華藏世界海等已去盡佛境界為第三類如是等類世界海有十種事去來今佛之所演說與今章第一為第三第三為第一。
  【科】此上三位並是一盧舍那十身攝化之處仍此三位本來圓融相収無礙何以故隨一世界即約麤細有此三故。
  皆毗盧遮那攝化分齊處仍此下但為引機淺深不同遂有三別華藏世界為本餘二為末本末鎔融無有障礙何以下徵世界海中隨舉一界具此三種麤細異故。
  【科】當知與三乘全別不同也。
  與三乘小乘並皆不同義理各別也。
  【科】第十佛身開合者有二先義後數。
  經有相海品孔目有相海章廣顯佛身一多開合先義後數也。
  【科】義中先約法身或唯真境界為法身如佛地論五種法攝本覺地清淨法界攝法身四智攝餘身此約始教說。
  先約下或說三身一法身佛二報身佛三化身佛此之一義當迴心教何以故由小乘人不立法身此依攝論文法身有二種二十一句功德等或屬應身或屬法身或說四佛謂自性身法身應身化身此義當直進教等何以故為欲顯法身是差別德自性身是通一體故若望二身即俱是法身等佛地五種法者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佛具三種身一者自性二者受用三者變化清淨法界攝法身大圓鏡智攝自性身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攝受用身成所作智攝變化身。
  【科】或唯妙智為法身以本覺智故修智同本覺故如攝論無罣礙智為法身金光明中四智攝三身以鏡智攝法身故。
  以妙智合本覺理故妙觀察智即修生智也大圓鏡智即本覺智也今以修生同本覺故亦攝法身引攝論為據次引金光明遮難則經論異出也孔目云或立二佛謂自性法身佛應化法身佛此義當終教何以故俱是法身故。
  【科】或境智合為法身以境智相如故如梁攝論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獨存名為法身。
  以智證理理智冥合引梁論證。
  【科】此上二句約終教說。
  【科】或境智俱泯為法身如經云如來法身非心非境此約頓教說。
  孔目云若依三乘或一佛謂頓教佛。
  【科】或合具前四句以具德故或俱絕前五以圓融無礙故此二句如性起品說此約一乘辨。
  就一乘中目分同別若攝前諸教為此經方便則圓中同教義也若絕下則六相圓融唯屬圓教之別教義也。
  【科】次別約釋迦身明者。
  【科】此釋迦身或是化非法報如始教說。
  以王宮所生為化身居色究竟天為報身約界內最勝處顯如梵網經對法論說。
  【科】或有是報非法化如同教一乘及小乘說但深淺為異也。
  若依一乘三十二相是其德義如法華云我常在靈山等論主釋為報身菩提也若依小乘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屬其生身人天中佛云同報身淺深不同也。
  【科】或是法非報化如頓教說。
  以顯真如理故。
  【科】或亦法亦報化總如三乘等說。
  要問曰三乘佛有三一法身佛二報身佛三化身佛。
  【科】或非法非報化如別教一乘是十佛故也。
  一乘以應十數見其十佛故。
  【科】數開合者或立一佛謂一實性佛也此約頓教。
  唯一無分別實性即是佛也。
  【科】或立二佛此有三種一生身化身此約小乘說。
  可知。
  【科】二生身法身謂他受用與化身合名生身自受用與法身合名法身如佛地論此約始教說。
  約本有修生說修生約他受用與化身合本有約自受用與法身合。
  【科】三自性法身應化法身如本業經說此約終教說。
  孔目云謂自性法身佛應化法身佛此義當終教何以故俱是法身故。
  【科】或立三身佛如常所說通始終二教說。
  約即不即分二教也。
  【科】或立四佛此有二種一於三身中受用身內分自他二身故有四如佛地論說此約始教。
  演義云佛地論中亦說有四一受用非變化謂自受用身二變化身非受用謂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