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已發心而後退捨由意樂故欲令自樂由思擇故欲令他樂或於一時聞說甚深廣大法教而生驚怖猶豫疑惑如是等類名勝解行住。
  言差別者如諸位行人所起智慧願行位位不同言菩薩轉時者轉入諸位轉起諸行之時也何行者所行之行云何何相者得位相狀若何也此菩薩未能一向升進演義引瑜伽疏云即以此住有漏種現及無漏種諸善為體而猶未證真寂之理但印持決定而起諸行故名勝解行住。
  【科】解云此是十二住中第二住行相其第一種性住行相更劣及地上行相皆如彼說。
  十二住者孔目曰直進菩薩一人即有十地并說見修後方得成佛及說大乘十二住一種性住二解行住三淨心住四增上戒住五增上意住六增上慧住七諦相應慧住八緣起相應慧住九有行有開發無相住十無行無開發無相住十一無礙慧住十二最上菩薩住第一種性住者演義引論釋能住人云謂由性有仁賢性能成菩薩行德不由思擇制約有所防護故即善行人也瑜伽與孔目名有小異。
  【科】若依終教示說菩薩十地差別。
  孔目云約大乘終教有其十門顯十地故。
  【科】亦不以見修等名說。
  不假似彼故。
  又於地前但有三賢以信但是行非見位故未得不退故本業經云未上住前有此十心不云位也又云始從凡夫地值佛菩薩正教法中起一念信發菩提心是人爾時名為住前信相菩薩亦名假名菩薩名字菩薩其人略修行十心謂信進等廣如彼說。
  吾祖曰此信但是十住位之方便自無別位本業經云未上住前有此十心名字謂一信心二念心三精進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迴向心八護心九戒心十願心增修是心一劫二劫乃至得入初住中心心有十增成百法明門名入習種性中故知無位但是方便行也又云此經中後四位皆有入住出已列十名辨十義等唯信位中無此故得知也又本業經但說四十二賢聖不說五十二是也問何故仁王經說十信為種性位仍只立三賢位耶答此有相攝故如是何者義准有四句一以本位攝方便故唯立三賢則沒信名准論住位引文可知二以方便攝本位故即十住名十信沒十住名也故仁王經云十信十止十堅心則不論十住但名十信也三開方便異本位故則如住前有此十心為方便等四於方便處假施正位如前始教說又問信既實無正位何故始教說為位耶答為始教機麤智淺行位不分影似小乘教故說四位終教機細智深尅實分異故也。
  【科】又仁王經習忍以前行十善菩薩有進有退猶如輕毛隨風東西等在此修行經十千劫入十住位方得不退故十住初即不退墮下二乘地況諸惡趣及凡地耶。
  習忍即伏忍當習種性也演義云習種性者十住經云善男子其法師者是習種性菩薩彼經五十二位亦即五忍經云善男子初發相心信恒河沙眾生修行伏忍於三寶中生習種性修信進等十信此之十心是習種性中為十住因開因異果故說十心今文云忍前行十善即開信異住也在信位中即有退墮登住初心即不退故云耳也。
  【科】設本業經說十住第六心有退者起信論中釋彼文為示現退也為慢緩者策勵其心故而實菩薩入發心住即得不退也。
  縱本業契經作如是說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護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是故起信論云修多羅中或說有退墮惡趣者非其實退但為初學菩薩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如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各入第六住其間值惡知識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趣中惡緣即乞眼等。
  【科】其行相者起信論說三賢初位中少分得見法身能於十方世界八相成道利益眾生又以願力受身自在亦非業繫又依三昧亦得少分見於報身佛其所修行皆順真性謂知法性體無慳貪隨順修行檀波羅蜜等廣如彼說又梁攝論中十言名凡夫菩薩十解名聖人菩薩等其地上行倍前准知。
  即彼論信成就發心菩薩行狀三賢初位者信滿入住也少分下論云菩薩發是心故則得少分見於法身能於下以見法身故隨其願力能現八種利益眾生所謂從兜率天退入胎等乃至入於涅槃又云亦非業繫以有大願自在力故等又依下論云謂諸菩薩從初發意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者名為報身身有無量色等又云復次初發意菩薩等所見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見其所下論云於真如法中深解現前所修離相以知法性體無慳貪乃至以知法性體明離無明故修行般若波羅蜜然是解行發心中文位當行滿入向深解現前即十解中之解也所修離相即十行中之行也知法性無慳等顯所修離相總是地前初僧祇中行相故梁論可知。
  【科】是故當知此中行位與前始教淺深之相差別顯矣。
  【科】問此教豈不通引二乘何行位不似小乘說耶答此後諸教並皆深勝所引二乘亦是純熟高勝機故不假似彼也。
  在文可見當知此引二乘令迴心向大非三車引諸子也。
  【科】若依頓教一切行位皆不可說以離相故一念不生即是佛故若見行位差別等相即是倒故。
  如地品中十地如空中鳥跡豈有差別孔目云若約頓教即一切行位皆不可說以無相故此據三乘方便說古德云一念妄心不起云何不得名佛又心本是佛念起故為眾生故念不生即是佛也法數章就維摩嘿然無言義當頓教嘿絕萬法故對法論云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