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三惡趣各有邊正謂。大海下無間等八大是正。在鐵圍山等諸處者名邊。其鬼趣如波吒迦鬼鑊脚鬼鬼子母等名正。若在人間遊行者名邊。其畜生如熱沙龍苦等名正。若在人所畜養等名邊。然此三趣地獄邊正。望於鬼畜。一向苦故。更無異說。若邊鬼望正畜。則畜重鬼輕。斯經就此而說。若正鬼望邊畜。則鬼重畜輕。雜集等約此而說。各據一義不相違也。
  二別顯中。論名三途報。為報果。後人中受殘報。名為習氣果。雜集論等名三途報為異熟果。人中受殘報為等流果。等流中開出感外報。為增上果。今用自論釋兩果。并取雜集等釋增上果。初報果者。正讎前因。名為報故。十相無異故。皆言同墮三道。不更釋也。後習果者。正報殘餘其猶習氣。十相有異故文各別顯。於中初煞內云短命等者。由本煞時命未盡令他相續受苦故得多病。由令他壽命不相續故得短命。亦本將被煞時怖畏。及死已皆無精光。感外器資具等之少光澤。二盜中。由本令他財少故。用不得故。貧窮及共財不自。若增上果。感田苗遭霜雹。損耗他財故。三邪婬中。由本令他妻不貞故。亦由令他妻不隨夫意故。外增由污穢他身。居塵坋處。四妄語中。由本於他作不實語。感被妄說有惡。又由誑感外增上。由口出覆藏之言。外感應須蓋覆之氣。五兩舌中。由本令他分張故。令他相惡故。外增上。由出不平之言故。六惡口中。由本口出他不喜聞語故。由欲與物競方出惡言故。外增上。由語麤惡。感鹹鹵磽确下惡田土。七綺語中。由本綺錯之言。惑他不令解。今感發言於他他不領受。又感不分明。亦由本不令他解。增上由變正成綺故。感外時候乖變。八貪欲中。由本常求欲事故。感不知足。又多求欲境故。無厭。外增上由本多貪。感菓實尠少。九瞋恚中。由本不忍他善惡故。又由惱害他故。外增上。由本惱害於他。令不安隱。所感菓實其味辛苦。十邪見中。由本愛樂邪眷屬故。又由愛樂不正理故。外增上果。所感菓實其味辛苦。或全無菓。邪因苦報故。無利勤苦。故。
  三總結。云無量無邊眾大苦聚者。明差別果習氣果總別合觀故。
  第二明願中二。先牒前起後。謂前智知已。欲依智發願故。云是故等。復我當下正顯願。前中二。先願離不善。後以十下願愛樂善。
  第三明行中二。先明自修行。後亦勸下明依自行成攝生行。此依智願起也。
  第四明集中。依增上悲。念眾生故。生十種心。文中二。先總標起。後由生利益下別顯。此十心復為八種眾生。初利益心者。論經中是第一心。謂於外道眾生欲令現信佛法故。二安樂心者。於苦眾生。欲令樂具不盡故。三慈心者。於怨增眾生。不欲加報故。四悲心者。於貧窮眾生。欲令遠離彼苦故。五憐愍心者。於樂眾生。欲令不放逸故。六攝受心者。是論經中第一安隱心。謂於惡行眾生。欲生住善行故。攝受安隱。語異意同。理無違故。七守護心者。於同行眾生。欲令不退轉故。八自己心者。於一切攝菩提願眾生取如己身。是諸眾生即是我身故。九師心十大師心者。觀彼眾生乖大乘道者。敬之如師。集進趣集具功德者。重之如大師。
  第五明集果中二。先別明攝生。後佛子菩薩如是下總結。前中救攝亦有十類眾生。文相有二。先舉所化。後明能化。前集中為分釋十。以寄前十種眾生。以釋差別。今此十類。一一生所皆有。如前十心救拔。論分為四。初一明他顛倒眾生違理乖境故。二又作下五段。明化欲救眾生求外五欲故。三又作下兩段。明化有求眾生求三有中果故。四又作下兩段。明化梵行求眾生妄求出道故。今依論判攝十為四段定。
  就初中二。先舉所化。後我應下明化益。前中三。初至邪見是總。次惡慧下別。後惡道下結。初總云邪見者。顛倒推求非淨謂淨故。別中惡慧者。論經名惡道。按梵本中。意云未那。慧云未底。聲勢相近。字形相似。故致謬爾。今依慧為正。此即妄推有我淨也。惡欲者。妄謂無常無樂。法以為常樂故。後結云惡道等者。皆非正路故。稠林者。謂煩惱使多而難分故。後明化益中二。先云令住正見者。通顯治前邪見邪四倒。後云行真實道者。治前行惡道稠林。
  第二明化欲求眾生五中。初明化受不共財眾生。有二種。一於現五欲受用生過。此約受果時。二於未得五欲時追求起過。此約因時。前中三。一受不共財者。謂己得之物不與他共。於費用時。起瞋過。二受無厭足財者。求時無厭生貪過。三受貯積財者。貯而不用。順生三毒。增於癡過。就初中二。先明過。後我當下明治。前中二。先明闘諍於言中。後瞋恨下明對怨於心中。亦可分別。彼我一句亦是心中也。能治中為治瞋故。令住慈也。
  二明化受無厭足財眾生中二。先所化。後我當下明能作前中二。先貪取等者。明貪於心中。後唯求下辨於身口中計秤妄語等方便侵奪。後能化中。住清淨等者。令彼眾生隨順對治淨三業正命活故。
  三明化受貯積財眾生中。先所化有二。初明因貯生三毒。後種種下明結過屬癡。論云因體過等。釋經因字謂貯種與貪為因故。下別釋。彼染著故者。解貪也。散用起瞋者。釋瞋也。彼寶翫等。釋癡也。數為下釋結成癡過。謂不見火燒。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