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後一見對有求眾生樂著三有不能於佛法僧起決定信。今此治彼非清淨見故。云起決定信。上來第二別顯離十不善業道。護持十善業道竟。
  第三總結中二種護持。一數圓滿護持具持。十戒不缺減故。二時相續護持。常無間斷故。上來第一明離戒亦名攝律儀戒竟。
  自下第二明攝善法戒中二。先別顯行相。後如是方便下總結勸脩前中四。一明知。二是故我當下明願。三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下明觀。四是故我今下明行。
  初中文二。先明知者果處。於此句中。更開出一句依身生苦。後明知者因。菩薩自離無因他因。知眾生亦爾。謂墮惡由不善故。非無因也。由十不善墮惡故。非他因也。
  二願中文三。一牒前起後。謂依眾生不能自離惡行者果起願心欲救故。云是故我當自住等。二何以下徵。徵意云欲救眾生。即須往拔。何以乃却自住善故。三若自下釋。釋意如文易知。
  三觀中文二。先思十不善墮惡道。是所治障。復十善業道下明五重十善。是能治行。前所治十惡。具如別章。後能治五種中。一人天可知。二聲聞十善中文三。初總標。次心狹下別顯。後成下一句總結。初中云智慧脩者。實相觀相應。乃成上品故。謂總觀十惡及人天十善。具四諦理故。苦集離是滅。能治苦集是道。又迷真實義愚是善道苦集因。離彼愚是滅。能治彼愚是道。即真實義智也。善惡道雖殊。同是苦業諦。無差別也。次別中四句。初有二義。一性因。本性狹劣故。二習因。謂宿習狹劣故。狹劣謂但為自身修善根是微少故。若存五性。則一因差別。先性後習。若不存五性。則二因同一。先習後成性故。今經意不存五性。故唯說習。二怖等者。厭患生死故。三闕等者。捨眾生故。四從等者。從師學故。若依論主。分此句為二。謂從他為一句。聞下為一句。聞聲謂念我眾生等但有名。從聞此聲生解。證人無我。不能證法無我。後一句結名可知。三緣覺十善中三。初總標。次不從下別辨。三成獨一句結名。初中治淨乃成上品故。別中三。一不從等者。不假佛菩薩說法。唯自覺故。二大悲等者不樂說法利眾生。亦無巧說法習故。三悟解等者。觀深細緣生境行故。論名少者不依教故。深細者自覺故。後結名可知。四菩薩十善中文三。初總標。次心廣下別顯。後成菩薩下總結。初中治淨故。乃上品也。別中八句分四。一因集。二用。三明力。四地。前三句各一。後五句合一。前各一中。初云心廣等者。此有三義。一依一切善根起行故。二依一切眾生利益行故。三大乘心廣無量故。此三釋因集。謂自行他行行體也。二具足等者。謂見諸眾生習行苦因及受苦所起悲愍故。依彼眾生利益。是菩薩用也。三方便等者。謂四攝法是善行力。攝眾生故。復五合一中。初發生等者。初地是初阿僧滿處名淨深心地。發十大願故。二不捨等者。是第八地第二阿僧祇滿處。名不退轉地。得寂滅行已。不捨解脫。以不住大寂法界故。三希求等者。是第十地第三阿僧祇滿處。名受大位地。是故求證佛廣大智。受大位者。受灌頂位也。四淨治等者。菩薩地清淨斷二十二愚故。五波羅蜜清淨除諸蔽障。淨三輪故。此後兩句。論經。攝入第三希求句中。後一句總結可知。五佛十善中文三。初總標。次一切種下別顯。後一切佛法下總結。初總可知。別中二。初一切種等者。所有十不善業道及習氣皆滅。得一切智故。二乃至證十力無畏者。超諸功德直至說十力無畏。故云乃至。力無畏有二義。一降魔摧外力自在故。二捨二乘劣力不自在故。後一句結可知。上來第三明觀竟。
  四明行中二。先牒前起後。顯自具行十善。後應令下明令他具足清淨。古德釋此文。有二義。一近望佛善以結求心故。論名無厭足。二上既通觀善有五重。今乃結已應行十善。唯求佛善。後如是方便下總結勸修可知。問向來五重十善與前律儀戒何別。
  答前望止惡。今約作善。故分二位。問十善翻十惡。十惡既唯一。十善何得有五重。
  答善惡相翻。亦應是一。但以十善通世出世四位。故有五種。十惡不爾。故不齊也。問十善既五重。所翻十惡亦應爾。
  謂人天十善。翻惡道十惡。聲聞十善翻人天十惡。乃至如來十善翻菩薩十惡邪。答不爾。謂翻善之惡。違理損物。不善相麤。不通上位。故唯一也。反惡之善。順理益物。福隨於智。乃通上位。故有五種。是故五位所離惡同。故唯一種。所成善異。故有五重。此即止同作別故。此地是菩薩十善。尚異二乘。況同凡位。若約寄言。亦攝凡位。攝善法戒竟。
  第三攝眾生戒。亦名利益眾生戒。亦名饒益有情戒。中文五。一顯智。謂善知眾生苦因果故。二是故菩薩下明願。謂依智起願。願為眾生自脩善故。三自位下明行。謂依願起行。如誓脩故。四佛子此菩薩下明集。謂依行攝生悲為益本故。五作是念下明集果。謂依悲成正攝生行故。
  初中三。初總明苦因。二於中下別顯苦果。三佛子十不下總結。初中雖於一境上。復是一人心造罪。乃成上中下者。此由造時心異。成此差別。自餘別境別心成差別者。蓋不足論。今就細說。名時差別。問雜集等皆說畜下鬼。此何別邪。
  答依正法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