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滅故。無來色身。於諸世間無所出故。四非虗實身。下云非實色身。得如實故。非虗色身。隨世現故。五不變壞身。法性無壞故。六無起盡身。無相無思故。故不思議。是釋上義。七所有諸相皆一相身。無相為相故。八遠離二邊住解脫身。不住生死涅槃等邊。無住解脫。常教化故。九無依處身。幻願所成故。十無窮盡身。如虗空故。十一如影普現身。隨願現故。即無分別願。十二如夢所見身。隨心現故。謂隨心欲現。而無尋伺。十三如鏡像身。謂隨物心質所見不同。自無出入故。十四普於十方而化現身。橫周遍故。十五住於三世無變異身。竪常住故。十六非身心身。不屬色心差別相故。其如鏡像下。梵本云。猶如日月清淨身。謂住法性空。不信等障煙雲塵霧。不能染故。三此善知識下。結歎深勝。於中。猶如虗空。結前勝德。普賢眼見。兼上諸身。四如是之人下。思欲親承。
  △第二善財童子作是念時下。勝緣引導。略有三位。一城神顯教修心。二身眾神密加授法。三法堂羅剎教其求友。
  [○@△]初中二。先以華散。後作如是言下。正以言教。於中二。先別教。後結釋。前中。城神說法。令護心城。是知觸事無非妙法。心名城者。中有本覺正智法王。萬德所聚。性防非故。有三十門。大分為三。一十度行。二淨地行。三二嚴行。今初。有十二門。初後各二。中八唯一。檀中。一捨生死。是真實捨。二求十力。用為法施。智中。一證智。二教智。餘可知。二應扶助心城下。十一句。明淨地行。即初地十種淨治地法。文小不次。一信。二慈。三堅固莊嚴。四悲。五捨。六七皆慚愧。謂不容惡故。八無疲厭。九如說行。十知諸經論。十一成就世智。故能普曉一切眾生。三應住持下七句。福智圓滿。前二是福。後五是智。福中但合云福德聚。不合云福智。智中初三權智。次一實智。後一無[得-彳]智。二善男子菩薩下結釋。於中二。先結其勝能。後何以下徵釋所以。
  [○@△]第二爾時有身眾神下。身眾神密加授法。於中三。初讚友令欣。次時諸神眾下。放光加被。後善財童子以得下。善財獲益。所謂十眼平等不思議身者。十身無[得-彳]。為不思議。不思議身。佛佛平等。餘可知。
  [○@△]第三時有守護下。法堂羅剎。教其求友。於中四。一華散。二言教。三仰問。四重答。
  ▲今初可知。
  ▲二作如是言下。言教中二。先教十法以增其智。後示三昧以息其亂。今初。文有標徵釋結。釋有十心。一直。二悲。三智。四進。五信。六深。七慈。八淨。九益。十常。後復次善男子下。示其三時。文亦有四。謂標徵釋結。初二可知。三所謂下列釋。於中亦十。第一法空無盡清淨輪者。此為見友之本三義如空。一如空無盡。二如空心淨。謂不取相惑不能染。三如空圓滿。無處不有故。二見依報。三觸境皆佛。故云不捨離無缺減。謂凡夫染境。二乘捨離。權教觀境。空有互陳。一多不即。並為缺減。若圓修者。觸目對境。窮盡法原。不取不捨。雙亡正入。故央掘經云。云何摩訶衍。所謂彼眼根。於諸如來常。了了分明見。具足無減修等。又云所謂眼入處。於諸如來常。明見來入門。具足無減修等。前明六根。後十二入皆悉具足。無所缺減。餘文可知。四善男子菩薩成就下結中。初得見人。次當得法。後則處處皆遇善友。處處遇者。略有二意。一真實善友常遍世間。契理云同。故常得遇。故慈氏云。非是法器人。與佛子同住。設經無量劫。不知其境界。反顯是器必常遇矣。二者既定慧雙遊。無境不契。並為道器。皆善友矣。故光明覺品云。如來所轉妙法輪。一切皆是菩提分。若能聞已悟法性。如是之人常見佛。能如是行。是為守護正法堂也。
  ▲三說是語時下。善財仰問。向已明教。何得更問。於何方所。求善知識。向者通教。今別問摩耶。
  ▲四羅剎答言下重答。求於摩耶。不異前總。既能重問。還復重答。答以四法。一以友無不在故。二友以法為體故。此二合在初句。三身同友遍故。四智與境合故。如影如夢。其速疾心。即遍遊十方。其隨順心。四句皆有。又前三離境相。後一離心緣相。都無所求。真入理矣。無求之求。無[得-彳]求矣。
  第二爾時善財下。見敬諮問。於中三。初見。次敬。後諮問。
  [○@△]初中二。一明見因。即受行教故。然其受行實通三位。舊經但云受行其教。羅剎在近。又教求友。故偏牒也。二即時下。正明覩見。於中二。先見依。後見正。
  [○@、]前中三。初見蓮華。次見樓閣。後見寶座。今初。所證法界自性無染。故曰蓮華。無明既開。不離心內。如從地踴。亦表性淨萬行之因從法性地而出現故。此即等覺普賢之華。而言大者。十定品說。量周法界故。臺上樓閣。名納十方。豈況蓮華不周法界。十柱等言。約表法耳。二於其臺上下。明見樓閣。謂能證二智。依於所證。而重現故。智包無外。云納十方。總攝五位自分勝進。名為千柱。其一一事。皆有表法。恐厭繁文。三其樓閣中有如意下。明見寶座。即智體法空。故在樓內。具性功德。廣顯莊嚴。於中二。先明主座。後爾時下。明攝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