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東方下。益菩薩。約事。如受乳麋食已便證無上菩提。能令施者成檀波羅蜜。約法。謂飡上品寂滅之忍。得菩提故。淨名香飯。與此大同。然今文中但舉其極。云最後身食得菩提。據實。應具入地無生忍等。二善男子汝見我此下。令見同益。於入二。先指示讚德。後善男子是十千童女下。辨其業用。二牧牛女即此之流。三善子且待須臾下。令其目驗。意在見證。非在言說。
  第四時優婆夷作此下。三段並顯。
  ●第四具足智長者。寄無屈撓行。勤無怠退。故無屈撓。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依前修治。後漸次下趣求後友。城名大有者。起大精進。有成益故。友名具足智者。精進能令諸度具足。乃至終成最後智故。
  第二爾時善財見彼居士下。見敬諮問。於中二。先見於市四衢者。處暄不撓。對境無妄。則精進無涯。無不通矣。後爾時善財見是事下。敬問可知。
  第三居士告言下。稱讚授法。然今古所譯。皆長者居士二言相參。文中二。先稱讚。後善男子汝見我此下。授法。於中二。先指同益。後正授法。今初。生如來家者。前同四住。從聖教生。後同四地。初寄出世。於如來家。轉有勢力。故云增長白法等。後善男子我得隨意下。正授法界。於中二。先舉名體。無盡財法。蘊在空中。名福德藏。隨意給施。故云出生。亦顯見空無所不備。離身心相。精進成故。後一切眾生下。顯其業用。於中二。先略說業用。後善男子且待下。令其目驗。於中三。一許示。二說是語時下集眾。三爾時居士下行施。於中四。一財。二法。三結。四歸。今初。定心詣理。為仰視空。信手能承。故入掌內。兼親手施。故云授與。二然後為說下。別明法施。於中二。先總。後所謂下別。別約五事。一食。二飲。三味。四舟車。五衣服。今初。以一施食。而成十行。十中初二。初約施行。餘約食明。前七別明。後一總結。別中初二是命。一即甘露不死命根。二即慧命。三明相好即是常色。四即威力故能降魔。梵有力字。五現法樂住法喜怡神。皆安樂義。六七皆辯。一辯無能屈。非約力義。二內具辯智。無不了達。後一總結者。結成五常。世之施食成五事果。勝而非常。今證法界。歸大涅槃。則命齊法界長壽無限。妙色凝湛劫數不遷。力以毛端遍持剎海。究竟常樂圓寂涅槃。辯以一言演法無量。一一詞理窮盡未來。斯乃方名常命色力安無[得-彳]辯。一食具十。以表無盡。餘四各二。今可例知。二飲有二者。一止渴愛。二得深法。三味有二者。一得法味。二得上味。如來四牙有甘露泉。凡所食者皆成上味。故云如來味中上味。四舟車二者。一明所越度。二以乘能度。五衣服二者。一慚愧蔽醜。二妙色為嚴。皆應具多。如迴向說。三如是一切下。總結財法。類例可知。四既聞法已下。事訖還歸。
  後三段文顯。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卷第五

  壽昌元年乙亥歲高麗國大興王寺奉宣雕造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卷第六(從第十一經至第十六經三紙)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門澄觀述
  (有十二善知識。第一尊法寶髻長者。第二普眼長者。第三甘露火王。第四大光王。第五不動優婆夷。第六遍行外道。第七具足優鉢羅華長者。第八婆施羅船師。第九最勝長者。第十師子頻申比丘尼。第十一筏蘇密多女。第十二鞞瑟底羅居士)。
  ●第五尊法寶髻長者。寄無癡亂行。以慧資定。靜無遺照。動不離寂。云無癡亂。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修治前法。後漸次下。趣求後友。城名師子宮者。禪定無亂。如彼深宮。處之所作決定無畏。故名師子。友名法寶髻者。綰攝諸亂。居在心頂。故名為髻。而言寶者。乃有多義。一淨無惑亂。二明無癡翳。三圓無缺減。四威勢起用。五可貴為尊。法喻雙明為法寶髻。
  第二見在市中下。見敬諮問。於市見者。處閙忘懷。在亂常定故。
  第三爾時長者下。授己法界。於中四。一執手將引。二示其所住。三善財觀察。四問答因緣。
  △今初。即授法方便。顯加行智向正證故。
  △第二告善財言下。示其所住。即正授法界。法界即是棲神所故。
  △第三爾時善財下。善財觀察。顯正證入。於中二。先總觀舍宅。後別覩樓閣。
  ▲今初。四面即是四句般若。二門即是存泯不同。如一有門。見心妙有而入法界。即是有門。若取有相。即拂於有。名非有門。知法空寂。即是空門。以空為空。說空空門。若謂妄惑本空真知不空。即亦有亦空門。妄因真立。妄無妄原。真對妄宣。真非真體。則雙存之門。自然泯矣。若言欲言其有。無相無名。欲言其無。聖以之靈故。非空非有。是第四門。此俱非門。為俱是遮。為有所表。若但是遮。便同戲論。若有所表。未免於有。故此但非。亦不可說。則非有非非有。非無非非無。故云八門。然得意為門。失意皆謗。唯忘言會之。
  ▲後於其宅內下。別覩樓閣。舊經但云其宅十層八門。今經文中閣與宅別。宅則通明一切法界。樓閣別明無障礙故。於中三。一總。二別。三結使明見。今初。義如八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