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彼作用。以代如來現相答故。文中分三。一總標因起。二別集十方。三總結稱歎。
  今初。由定力集所以標之。
  二即時東方下。別集十方。即為十段。段各有十。今初。東方分十段者。一來處遠近。集極遠者。表證深故。初會亦遠。初為所信。此為證入。證入於初一合相故。中間諸位淺深不同。義似金剛。亦如成環。初後合故。二有世界下。世界名別。可以義思。三佛號下本事佛號。四於彼下主菩薩名。五與不可說下伴從眷屬。六悉以下廣興雲供。皆云天者。自然光淨故。七既至下詣佛作禮。八修敬畢下化座本方。本方化者。參而不雜。九諸菩薩下主屬同坐。十以大如意下。冠網嚴身。准於舊經。冠網第九。同坐第十。則以冠網唯屬於主。今當第十。則主屬俱有。下之九方。十段皆同。有異當釋。其間佛名剎號及所表法。可以虗求。然皆人法依正因果事理事事無[得-彳]法界自在德耳。所有供具皆言雲者。乃有多義。謂能含潤故。能蔭物故。無心現故。無障[得-彳]故。視之則有攬不得故。來無所從去無至故。取類於雲。非結雲成。以聲雲等不可見故。又令寶等非真實供。不尊重故。二南方供具皆云持者。表修持故。皆云鬘者。例餘九方。所求供具。各一事故。舊經五句云帶。五句雜明。梵本十句。皆云繫縛。故總句有交絡莊嚴。是義翻也。則應十句皆言交絡。三西方皆云須彌山者。梵本但有須彌之言。即是妙高。非要山也。四北方皆云衣者。忍辱慚愧嚴法身故。五東北方云樓閣者。悲智二利相因顯故。六東南方云圓滿光者。權實二智無闕行故。七西南方皆云燄者。以淨智慧燒惑薪故。上之七方。興供表法。通顯神通。下之三段。兼答前問。後二十句。八西北方十句皆答前。最後為一切眾生。現諸影像。若約表者。為顯緣有似非真故。(下第二經)九下方毛孔中十句供雲。答十二問。初之六句。答因中八問。餘二上方答之。謂一答智莊嚴道。一切法義是智嚴故。二答趣求一切智道。修行即是趣求義故。三答大願。四答諸地。一地一度故。及答出離。言清淨故。五答諸菩薩行。及答助道。助道即行故。六答神通。餘之四句答果用四問。謂七答正覺問。八答轉法問。九答調伏眾生。十答開示一切智法城。十上方中十句供內。通答因中二問。謂本事因緣。及波羅蜜果中十句。下方供中。答其四問。西北方答影像一句。淨佛剎句淨土合答。示眾生道但是所化。入生死處但是化處。並通攝在所見境中。十問已竟。餘之五句。在此方中。於檀度中。答其福田及說布施功德二問。其三輪化益三句亦通在諸句之中。其所答問或不次者。十方齊來。諸供齊現。隨方取之。故不次耳。以門往収無不次也。又皆言本事者。表三世法體常住故。由得體用非一異智。以用隨體無不存故。德相業用皆自在故。若理事別修則不得爾。不同餘說。現在之法體用俱有。過未之法體用皆無。況於小乘三世皆有。以彼所立過未有體而無用故。
  第三如是十方下。總結稱歎。於中三。初總明雲集。二總歎勝德。三總結集因。
  △今初。雖會道場。而周法界。
  △二此諸下總歎勝德。於中二。初總顯所生。後以淨智眼下。別明勝德。於中有五。一上近諸佛德。二下化眾生德。三智慧深廣德。四說法無[得-彳]德。五大用自在德。
  ▲今初。五句分四。一十眼圓明十身皆見。故云一切種種相海。謂三十二相八萬四千十蓮華藏微塵數相皆悉得見。二得無[得-彳]下。十耳圓聽一切法門。前三世竪窮。此十方橫遍。一切之言。通橫竪也。三已得下。具十自在。盡其邊涯。四於念念下二句。得十神通。遍近諸佛。於中。上句現大神變。容有多身。下句但云一身。則不分而遍。又上句但言近佛。下句意與眾俱。
  ▲第二光明遍照下。下化眾生德。於中五句。一光網遍攝。二於一塵下塵現多剎。三於彼世下剎現多身。四隨諸下隨機調伏。未熟而化。熟而不化。皆曰失時。今感而遂通。故無失矣。上三句依中現依正。五一切毛孔下。毛孔演法。是化生教門。即正中現正。廣大境界。即所演也。如來深境界。其量等虗空。故云廣大。
  ▲第三知諸眾生下。智慧深廣德。文有七句。六句喻明。末句結歸十力。一眾生緣成故云如幻。論云真性有為空。如幻緣生故。如幻不實故空。如幻不無故有。此二不二即是中道。若約空門。了幻無幻。方為見幻。若約有門。幻法不無。方名為幻。故幻住自性不可思議。二諸佛隨機。故云如影。真佛如光。無形質故。如虗空故。物機如質。能暎光故。能感佛故。見佛如影。隨質端邪。長短異故。隨心勝劣。報化殊故。三三界六趣因業受生。猶如夢境因思所起。四隨質妍媸。像有好醜。隨因善惡。勝劣報生。前句約四生等殊。此約苦樂等報。又前是引業。此是滿業故。不重也。五世間生起皆想所持。熱燄非水。渴生水想。世間無生。妄起生想。諸有通於二十五有。生起直論。所起果報。不同前夢。因業受生。若依攝論。燄遣執有。心心法轉。今明了達。依他非實。妄起想心。六國是依報。亦心想生。心變影像故依想住。心淨土淨。心染土染。今無而忽有。有已還無。故如變化。幻喻為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