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等。及攝無能攝取。凡所施為。無有能攝令不成故。由此今經特名最勝。最勝自在故無能攝。後之二句攝其初會。次十句者。彼有六根三業。開其身業。為身光光明。故有十句。今第九如來身。即攝六根及身口業。以身為總。有總必具別。此會不廣。所以合之。又身通十身。智導根業。所以合也。十如來智者。即是意業。依唯識論。果位智強故意名智。若依此經。佛心意識俱不可知。但以智無量故。知如來心。故改名智。廣亦無量。略說有十。如出現品。有十喻明。攝之成五。謂四智菩提及清淨法界智。諸法相宗。清淨法界。是所證理。而非是智。金剛頂瑜伽之中。說有五智。清淨法界即是本智。要唯有二。謂根本後得。總唯是一。謂諸法實相無障[得-彳]智。然此十句。既無言答。但現相答。其文非一。若取善友。亦有言答及示相答。散而不次。不可具配。
  二一切世間下十句。明玄妙難思凡聖莫測。於中。初二句總明解行不及。謂智慧不能通暢。心行不能證入。次有六句。明三慧莫測不成自利。謂初三句明聞慧莫測。初一妙故勝解不能印持於境。以信解即是勝解故。二廣故不能遍知。三深故不能分別。次一句玄故思慧不能思惟。次二句明修慧不及。一寂故不可觀察。二融故不可揀擇。後二句明四辨莫宣。是故不能成利他德。謂法義不能大開曲示。詞辯不能令他悟入。
  三唯除下十句。明緣會可了。於中。前四佛力上加。後六自根堪受。前緣後因。具此可了。前中加被為總。神通威力。此二現緣本願宿緣。後六自根堪受中。初一唯宿善。餘五通過現。通為三對。初二內因外緣。次二深信大欲。後二勝願廣行。若有具此。不揀凡聖。必得佛加。十句既圓。難解能解。又此十句。亦可一一如次對前。謂佛加被力。則能通達。乃至廣大行願。則令悟入。又此十句。通有二意。一成上顯深具十方知故。二起後請說因緣已具故。
  第二唯願世尊下。請隨機演。於中分二。先十請隨機宜。後二十句請所說法。
  今初。前云緣會可知。今請以緣隨器。文中三。初總辯感應。次種種心量下別顯所隨。文有十一句。於中。初三內心器殊。次一外類音異。次一假名差別。上五通凡聖。後六多約菩薩。初二地位優劣。如下海幢及頻申尼。為於十地說法各異。二依根除障。謂信等五根三無漏根。故下文云淨菩薩諸根故。三作業差異隨意所成千門善巧。四隨心緣境理事等殊。五曾依何德希求修習。後隨能聽受諸所說法。總結隨。
  二顯示如來下。請所說法。文中分二。先列所請。後結請說。
  前中亦二。前十句請說往因。後十句請說今果。
  今初十句全同初會第四十句。名次小異。異者當出。十中。初一切智道。道即因也。總明求佛之因。即發趣海。次四全同。二所起大願。即菩提心願及迴向大願。三波羅蜜。即所行之行。淨除蔽障。四地。即十地。五諸菩薩行。即四菩薩行。瑜伽論中菩薩地說。一切菩薩有四種行。一波羅蜜行。二菩提分法行。三神通行。四成熟有情行。則此句為總。餘三為別。文中具舉。下普賢云。如是無量相應圓滿所行之行。一切劫海說其因緣。劫海可盡。此不可盡。六所乘智莊嚴道者。即是乘海。謂一乘無量乘。運諸菩薩。從因至果。雖通萬行。智為上首。一乘體故。故法華大車以況佛智。又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離世間品說有十種智莊嚴道。七所行諸清淨道者。即助道海。謂積集一切菩提資粮無量助道。三十七品乃是其一。下諸善友皆廣說之。八出離殊勝法海者。即出離海。謂永背業惑。證契真理。不斷而離。為勝出離。出離是用。殊勝是體。九遊戲神通大莊嚴海。即神通海。以神通等為莊嚴故。十本事相應行海。即彼智海宿住智故。亦可智海合在乘中。本事一種此中別出。以前通請一切菩薩十因海故。不言本事。今請本師往昔所行。特加本事。本事是總。餘九為別。故九句中皆言往昔。下諸善友。多說世尊本因之事。如威德太子圓滿蓋王等。初會之中。十皆有海。此略無耳。
  第二及遍顯示下十句。請說今果。此之十句。即初會中第三十句。義即多同。而文多異。欲顯果用深廣無邊。影略其文。有十二句。義亦唯十。後三合故。一成正覺門。即是佛海故。下文云等虗空界一切佛剎如來出世顯現無量菩提門法句。言神通智海者。不離一毛端處。於一切毛端處。成正覺故。下普賢云。一一毛孔所有剎。佛悉於中坐道場等。二成必演法。即演說海。下云。一毛端處所有佛。一切剎土極微數。悉於菩薩眾會中。皆為宣揚普賢行等。三正必有依。即世界海。下云。一一毛孔中剎海。等一切剎極微數等。言神通者。淨剎有二。一方便淨。修萬行因得淨土果。二神通淨。謂以神通力能令法界染淨皆淨。今文是後。義必兼前。四依正既具。必化眾生。須巧方便。即名號海。故彼品云。種種名號。隨眾生根教化調伏。五教化眾生須開菩薩及涅槃城。舊經梵本。一切智下皆有法字。法即所證。是涅槃城。城即防非。是解脫海。六示生行業為至果因。即眾生海。七遍入化處。常處生死隨物壽限。即壽量海。八欲得依正須作福田。即安立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