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相分。第四遠集新眾分第五舉失顯德分。第六偈頌讚德分。第七普賢開發分。第八毫光照益分。第九文殊述德分。第十大用無涯分。
  ●今初。眾集本為聞佛法故。文中分二。初標念請之人。後彰所請之法。
  △今初。前三類眾皆興念請。聲聞下說如聾如盲。此中云何念請佛德。釋有二義。一本迹對說。約本能念。約迹不知。二唯就迹說。同在園林。同仰玄趣。所現超絕。遂如聾盲。故意法師云。理處不隔故得同疑。未積大心故不廁其次。
  △第二如來境界下。彰所請法。四門分別。第一請問有無。第二請問儀式。第三問人權實。第四正釋本文。
  ▲今初。通九會中。四會有問。一第一會標果起因故須有問。或當會答。二第二會初尋因至果故須有問。但因有昇降六會以答。果無差別第七會答。故六會中共斯大問。三第八會中因果純熟故須有問。行修無[得-彳]。六位頓成。故當會答。四第九會稱性因果故須有問。亦當會答。謂但入法界無差別故。四處都有三百一十句問。謂初及第二各四十問。第八會中有二百問。第九三十。且約現文。中本廣本非所論也。雖隨問別三百一十。互相収攝唯四十問。以並不離因果行位依正體用故。相攝之相。至文當辯。
  ▲第二請問儀式者。此復有二。一言念等殊。二通別有異。今初。請有二種。一言。二念。答亦有二。一者言答。二示相答。交絡相望應成九句。今本會中。唯有念請示相而答。以心傳心。唯證相應。離言道故。下末會中。則通多義。見請善友多是言請。亦以言答。解脫長者即是言請而現相答。纔問法竟入三昧故。慈行童女念請言答。觀舍宅竟。一心瞻仰。便為說故。解脫長者亦是言請通二種答。從定起已而發言故。餘可思准。二通別者。二八兩會。別問別答。此及初會。通問通答。以是總故。現相答故。亦有別答。至下當知。
  ▲第三疑權實者。有云權疑。菩薩諸王皆位極故。為物生疑。有云實疑。希佛果故。十地菩薩不測佛故。此皆有理。若約聲聞。本即是權。迹乃是實。若此經宗。若權若實並法界疑。疑為有力。與所說證為緣起故。此事舊爾。海印頓現。念念常疑。念念常斷。無竟期故。
  ▲第四釋文。有六十句。初之十句及後二十。是所請法。中三十句。但是請儀。三十句中。以義會通。同前三分。取文顯著。多同初會。初會為總。此會為終。無二相故。證入但證初會法故。就文分二。前三十句念德難思。後三十句請隨機演。以初十句。明自體圓著寄顯果海超絕心言。最後十句。明化用普周令寄言顯果。由斯二義。文有影略。實三十句皆請顯示。
  今初。念德難思中分三。初十句明所念果法。次十句明玄妙難思。後十句明緣會可了。
  今初。十中前八句攝初會最初十句。即內行成滿德。末後身智二句攝次十句。即體相顯著德。初中以神通句攝加持句。持勝攝於無能攝取。故具十矣。一境界者。廣則無量。略有二種。一所緣境。謂真俗二諦等。二分齊境。謂佛三乘及諸功德。唯屬於佛。非餘有故。前則佛之境。後則佛即境。准瑜伽論。如來境界謂五界差別。一有情界。二世界。三法界。四所調伏界。五調伏加行界。此之五種。唯佛能知。唯佛能具。故為佛境。二如來智行者。初會名所行。即所行之行。今加智者。智為體故。廣亦無量。故深密經文殊問佛。如來所行及與境界二相何別。如來答云。如來所行。謂一切種如來共有不思議無量功德莊嚴淨土。如來境界。謂一切種五界差別。此則境界。多明所緣所行唯屬佛德。要唯有二。一者智行。二者悲行。故出現云。真實行是如來行。謂智行也。無[得-彳]行是如來行。謂悲智無[得-彳]。譬以金翅觀海取龍。況於如來遊法性空觀生死海悲攝眾生。涅槃經云。復有一行。是如來行。所謂大乘大般涅槃。亦通體用。不出悲智。三如來神通者。所為不測。名之為神。所作無擁。目之為通。如常說六。此經有十如十通品下經具有。略有三種。謂一法智通。二神是通。三者幻通。此神通句攝佛加持。謂勝力任持。今有所作。廣亦無量。略有三類。一如加持化身作用及舍利等。二如加持耆域入火火不能燒等。三如加持一切非情作佛事等。下文非一。但是神境一通所攝。四如來力者。廣亦無量。如下文殊告諸比丘為欲成就一眾生故修一切剎極微塵數波羅蜜門。成就圓滿如來一力。如是次第。為一切眾生。成就如來一切智力。心無疲厭。不思議品。明於如來有無量力等。略唯有十。即處非處等十種智力。下文廣明。總要唯一實相智力。如智論說。五如來無畏者。無諸畏懼。離世間品說十無畏。或說有四。如常所知。六如來三昧者。此云等持。數過塵筭。如下所列。師子頻申至不可說剎海塵數三昧門等。七如來所住者。即初會佛地佛住地故。謂地德分位。依此經宗。通收萬德。廣則無量。略有十種。如大乘同性經說。然體不出五。謂清淨法界四智菩提。以斯五法。攝大覺性。如佛地論。要唯有二。謂真理妙智。融而無[得-彳]。是諸佛地。並有生成住持義故。略云住耳。若云常住大悲。亦是一義。八如來最勝。即舊經自在。謂所作任志。無[得-彳]成故。即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