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位滿成佛齊。文有十句。初句總。次八別。末句結。此即義當等覺。以等覺故。因位既滿。更無所修。故但說等。更不趣求。斯則一生頓成因果。行布亦足。非唯理觀。初後圓融。上明見聞親證竟。第四爾時普賢菩薩下。聞佛勝德難思。前長行但顯因圓。此偈方陳果用。非頌前文。然有二意。一對普賢。意云。見我難思。尚是因位。今亦汝果尤更甚深。二對善財。善財等佛。但是因圓。應顯果相。果海離言。故不可說。今既理現佛對因之果。以顯善財究竟果相。故偈長行。因果綺互。文中分三。初以偈標德。誡聽許說。次爾時一切菩薩下長行。舉眾渴仰欲聞。後爾時普賢菩薩下。廣陳德相。令眾求滿。於中分二。先長行重誡許說分齊。此有二意。一我所說者。猶如一滴。其不說者。猶如大海。二者可寄言說。猶如一滴。不可說者。猶如大海。
  後佛智廣大下。正顯偈辭。九十五偈。大分為二。先九十三偈。別歎佛德。末後二偈。結德無盡。勸信勿疑。
  △前中。前八十偈法說。後十三偈喻明。然通讚毗盧遮那十身圓滿二十一種殊勝功德。離世間品但有其名。大部之中數處有義。諸攝論中廣釋其相。今皆先依離世標名。後依無著。立功德稱。就文分二。初一偈明總句。餘明別句。
  [○@△]今初。即妙悟皆滿。謂諸佛智。善普於一切有為無為所應覺境。淨妙圓滿。正開覺故。文中佛智總相。廣大者體周。同空者同喻。空有多義。下略有四。普遍一切眾生心者釋廣大相。眾生心體。離念等空。與諸如來無二體故。即空遍義。故出現云。譬如大海潛流四天下地。有穿鑿者。無不得水。佛智亦爾。普入一切眾生心中。有修行者。無不得證。了世妄想者。即覺有為。皆非有者。即是無為。即如其勝義。覺諸法故。如空無[得-彳]不[得-彳]了故。其第四句是能覺相。不起分別。離覺所覺。故稱妙覺。覺即是悟。此句即顯如空無心及無依義。故上經云。佛智無依處。如空無所依。
  [○@△]餘九十二偈。別顯二十一德。為十九段。後三合故。
  第一一偈。明二行永絕。即於所知。一向無障[得-彳]轉功德。佛無[得-彳]智。於一切事品類差別。無著無[得-彳]。非如聲聞極遠時處即有障[得-彳]名一向無[得-彳]。離所知障智德滿故。文中前半法說。一念能知。顯知之妙。後半喻顯。二有一偈。明達無相法。即於有無。無二相。真如最清淨。能入功德。謂證入真如本無二相。亦令他證。即是斷德無住涅槃。文中。前三句不住涅槃。第四句不住生死。
  三有三偈。明住於佛住即無功用佛事不休息功德。謂住大悲及性空等。故能無功而成佛事。是故。文云。或有見等。斯即恩德。
  四或見清淨下十五偈。明得佛平等。即於法身中所依意樂作事。無差別功德。謂如上佛事為共不共故。次明此一切諸佛展轉和雜而同住故。是故。經文廣列諸佛。皆互相遍。所以互遍者。諸佛三事無差別故。云何為三。一所依智同。二益生意樂同。三報化作事同。故令互遍。亦同攝論平等意趣。依此釋經。以為契當。更依文理。證此諸佛皆遮那身。謂此文言。此三千世界。阿閦在中。阿閦如來本在東方。今云在此。明不異此。又無量壽月覺如來。皆遍十方豈容隔此。又皆言或見。則知一佛隨見不同。若言此中別讚餘佛。直言阿閦在此界中。何名讚德。正讚釋迦。便言何閦。文豈為次。況華藏剎海皆遮那境。無量壽佛去十萬等。並未出於剎種之中。一重之內。豈非本師隨名異化。法華央堀。並說十方本師分身故知所說法藏本緣十六王子。皆方便說。法華迹門說十六王子。壽量本門並已拂之。故以理推皆是遮那海印炳現。何緣不說自所現佛。而說他耶。故知賢首阿閦佛等。皆本師矣。斯為華嚴不共深意。慎勿輕爾。文中三。初八主伴嚴土攝生同。次四微細含容轉法同。後三總顯多門。結前生後。此之三段。皆是作事無差。皆為眾生。即是意樂。並依佛智。即所依無差。若從多說。初是作事。次是意樂。後是所依。此上一段。兼顯第十七隨其勝解示現差別佛土功德。
  五或見釋迦下三偈。明到無障處。即修一切障對治功德。依無性攝論。前四是自利功德。此下皆利他功德。利佗之中。先明化治。故次辨之。謂已慣習定自在性及一切智。對治煩惱及所知障。由此永斷一切習氣所依趣處。文中。初半偈或見久成。則已永斷一切習氣。次半偈即顯利他。次一偈修能治道。後一偈。別以十度。治於蔽障。既上云或見久成正覺。則定非始成。始成久成皆隨物化。真佛不可言久始也。
  六有三偈。明不可轉法。即降伏一切外道功德。謂教證二道。不為外轉。故能伏外。文中前二。即教證二道。後一即現所摧同類之身。
  七或現兜率下十六偈。明所行無[得-彳]。即生在世間。不為世法所[得-彳]功德。以心無高下。故世八風。無能為[得-彳]。文分為六。初三偈八相現世無[得-彳]。王宮嬪御亦不[得-彳]故。二有一偈。自他無[得-彳]。彌陀授記即能仁故。三有一偈。滅成無[得-彳]。四有三偈。天宮無[得-彳]。五有六偈。隨順世間巧化無[得-彳]。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