礙。下文云。以一剎種入一切。一切入一亦無餘。及此文云。身包一切等。其文非一。亦是一多無礙。五相即無礙。文云。無量世界即一界故。六微細無礙。經云清淨珠王布若雲。炳然顯現諸佛影等。七隱顯無礙。謂染淨異類隱顯等殊。見不同故。八重現無礙。謂於塵中見一切剎。剎內塵中。見剎亦然。重重無盡。如帝網故。九主伴無礙。凡一世界。必有一切。以為眷屬。下經云。毗盧遮那昔所行。種種剎海皆清淨。種種剎即眷屬也。十時處無礙。謂或於一剎。現三世劫。或於一念。現無量剎。如今第九偈文。又下文云。三世所有諸莊嚴。摩尼果中皆顯現。此十無礙。同時具足。自在難知。散在諸文。可以六相融之。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四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五(入第七經下半)

    清涼山沙門 澄觀 述
    晉水沙門 (淨源) 錄疏注經
  △二所依住通染淨。長行三。初標。
  爾時普賢菩薩(至)有世界海微塵數所依住。
  △二釋。
  所謂或依一切莊嚴住。
  然依異者。由於心樂。有差別故。上一樂飾好故。
  或依虗空住。
  樂無礙故。
  或依一切寶光明住。
  樂即質光故。
  或依一切佛光明住。
  怖眾苦故。
  或依一切寶色光明住。
  愛離質光故。光作寶色。非寶發光。
  或依一切佛音聲住。
  奉聖教故。
  或依如幻業生大力阿脩羅形金手住。
  求神護故。
  或依一切世主身住。
  求天護故。
  或依一切菩薩身住。
  菩薩願力所任持故。
  或依普賢菩薩願所生一切差別莊嚴海住。
  普安眾生故。如何廣大世界。依有情等小類而住。此有二義。一外由內感。故說依身。此復有二。一宿因力。頌云。業力之所持故。二現在轉變力。即世主菩薩神力任持。攝屬己故。二由無漏體事。大小無礙。得相依住。
  △三結。
  諸佛子世界海有如是等世界海微塵數所依住。
  △二頌有二十二。文分兩別。初總顯。
  爾時普賢菩薩(至)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徧滿十方虗空界(至)處處現前皆可見。
  一切世界依佛神力而住。故梵本云。一切依佛神通現。長行不列者。若列則餘九非佛神通故。偈以此文。該於前十。皆佛神力。
  △二別頌前文。分九。初依莊嚴住。
  或有種種諸國土(至)熾然普現光明海。
  舉能顯所。莊嚴之具。皆寶成故。
  △二依空住。
  或有清淨光明剎依止虗空界而住。
  △三依寶住。
  或在摩尼寶海中復有安住光明藏。
  △四有一頌依佛光住。
  如來處此眾會海(至)眾生見者心歡喜。
  稟佛教光。成世界故。
  △五寶色光明住。
  有以摩尼作嚴飾(至)覆以妙寶光明網。
  以嚴及覆。影顯依住。
  △六有二頌。佛音聲住。
  或有剎土無邊際(至)常見無央廣大寶。
  謂妙善所惑音聲。有威神故。
  △七有一偈。頌七八二住。
  或有住於金剛手(至)常於此處轉法輪。
  兼顯說法。
  △八有六偈。頌依菩薩身住。
  或依寶樹平均住(至)斯由業力之所化。
  若樹若水。皆菩薩身。菩薩現故。長行但云菩薩。此中兼依佛身。此中雖有願力。是上宿善所持。非普賢願。
  △九餘八頌。皆頌普賢願所生住三。初廣大國土周法界故。
  或有國土周法界(至)佛力顯示皆令見。
  前偈明淨識所生。心外無體。故如影像。後偈難思業起。起不離空。
  △二明微細國土調生自在。
  一一國土微塵內(至)毗盧遮那悉能現。
  然佛力現此。亦普賢願収。故二段文皆兼佛力。
  △三彰剎體性結歸有在。
  一切廣大諸剎土(至)廣大業力之所持。
  初偈明剎依性有。有即非有。次半成壞更起。猶若尋環。後半結歸普願。兼顯廣業。
  △三形相亦通染淨。初長行三。初標。
  爾時普賢菩薩(至)世界海有種種差別形相。
  △二釋。
  所謂或圓或方或非圓方(至)或如眾生形或如佛形。
  非圓方者。三維八隅。皆非圓方。故云無量差別。山燄形者。如山似燄。皆取上尖。對上方圓等故。餘並可知。
  △三結。
  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
  △二偈頌有十。分二。初一總讚勸觀。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至)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諸國土海種種別(至)汝等咸應共觀察。
  △二餘七正頌前義。兼舉因顯果二。初二頌前十段。
  其狀或圓或有方(至)斯由業廣意無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