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諸塵方是一安立海。如一安立海。徧法界諸安立海亦然。八徧法界安立海中業用。方是一化菩薩所化。如一化菩薩。十世界海化菩薩一一皆然。九諸化菩薩方是一光所現。如一光。一一光亦然。十彼十剎塵數光明。方是一毛孔現。如一毛孔。徧身一一毛孔皆然。十一彼徧身毛孔。方是一菩薩。如一菩薩。有如是十億佛剎微塵數箇世界海微塵數菩薩。有如是孔皆爾。十二上來所明十一重作用。方論來此一會。如此一會。於餘佛會亦復如是。此後一段偈文具之。
  又上十二重。一一開之為二。便成二十四重。且如一念。望一切念。即是二義。類例相似。合之為一。餘十一重。準此思之。如是重疊無盡。各周法界。唯智頓觀。非心識境。華嚴海會。大用皆然。三光聲自述。前既光聲召命。今亦光聲自述。菩薩位極。用窮深廣。若非自述。時眾難知。
  △十頌分二。初一總明兼陳說處。
  爾時諸菩薩光明中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諸光明中出妙音(至)能入菩提之妙道。
  △二別顯德用殊勝三。初通顯體用自在。
  劫海修行無厭倦(至)佛子善入斯方便。
  悲智相導。度眾生而不疲。
  盡諸劫海修方便(至)而恒說彼性寂滅。
  空有雙觀。入法門而常寂。
  三世諸佛所有願(至)而為自行清淨業。
  物我無滯。故化他而自淨。
  △二別敘前現自在。與前影略。
  一切諸佛眾會中(至)入彼如來寂滅法。
  身徧十方。智觀寂滅。即顯不唯來此會也。
  一一光明無有邊(至)見諸菩薩所行境。
  身光普入。智眼徧觀。
  菩薩能住一毛端(至)是其清淨方便地。
  住一毛端。徧動諸剎。況乎於上。處寶蓮華。
  一一塵中無量身(至)獲無礙意莊嚴者。
  塵塵多身。門門化異。舉一歿生門。可以例諸。
  三世所有一切劫(至)證明法性無礙者。
  念劫無礙。結由證深。念劫既融。故於念念能作法性。無礙者。分與無分。皆無礙故。謂證理不唯無分故。在一切處。而全在此一法。一切法亦然。各有四句身等。不唯分故。常在此而無在思之。
  △後一偈結廣有歸。
  普賢勝行皆能入(至)諸光明中大音吼。
  普賢勝行。皆入非獨。向來所陳。故能光中。演斯自在。
  △四現瑞表說。上所現相但召有緣眾。集將陳故。重現斯瑞。瑞文有三。初光示法主。二現華表義。三現眾表教法。籍人弘故。先明主義為教本。故在教前。初文分六。初意。
  爾時世尊欲令一切菩薩(至)無邊境界神通力故。
  △二體。
  放眉間光。
  眉間者。表離二邊故。於體不計有無二邊。於義不著常無常等諸法相邊。於行不習苦樂二邊。於道不住邪正二邊。於人不執因果二邊。於教不說世出世二邊。於諦不見真俗二邊。於化不定權實二邊。是故為眾放眉間光。
  △三名。
  此光名一切菩薩智光明普照耀十方藏。
  上句令得能知智也。下句令照所知境也。藏有三義。一智光含德無盡故。二以十方剎海各於塵內重含諸剎故三。亦通於五藏。以言智光故。照初二藏。令菩薩證照。次二藏令菩薩成證。則得於涅槃成則得於菩提。照第五藏。令化令淨。三中後二。如下業中。
  △四相。
  其狀猶如寶色燈雲。
  謂色如燈雲。猶日月洞照。周徧潤澤。雨法雨故。如相海品。
  △五展即光業用五。初所照分齊。
  徧照十方一切佛剎。
  △二光現依正。
  其中國土及以眾生悉令顯現。
  △三動其剎網。
  又普震動諸世界網。
  以諸世界重疊影現。交互相當。猶如網孔。
  △四塵現如來。
  一一塵中現無數佛。
  △五隨機雨法。
  隨諸眾生性欲不同(至)普賢菩薩道場眾會。
  略舉三法。皆下所顯。初法輪雲示其所行。二出離雲示其所度。三大願雲示說法主。謂將說普法。令知法主大願普周剎塵內故。
  △六收。
  作是事已右繞於佛從足下入。
  示有終歸也。證從佛流。眉間出光。修因順果。故須右繞。自下升高。故從足入履。佛所行方證入故。
  △二現華表義二。初總標華現。
  爾時佛前有大蓮華忽然出現。
  為座所現中方眾故。通表所詮佛華嚴故。別表華藏佛所淨故。故於佛前。出此蓮華。既通表華嚴。亦具同時具足等十門。及教義等。而其本意正表義耳。忽然現者。依理起事。難測量故。
  △二顯具德嚴二。初標十種。
  其華具有十種莊嚴一切蓮華所不能及。
  先標十種顯德無盡。
  △二別列十句。初體備眾德。
  所謂眾寶間銷以為其莖(至)妙網覆上光色清淨。
  蓮子住處。有含藏之義。故名為藏。表示法門一含一切華藏之名。由此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