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推勝。
  時大光王從三昧起(至)大慈為首隨順世間三昧門。
  慈本為物。名順世間。高出眾行。故名為首。即是幢義。上謙己知一。下推勝知多。
  如諸菩薩摩訶薩(至)能讚歎彼大慈悲雲。
  △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王都。
  王子位故。
  名曰安住。
  智契實法。不為緣壞。名為安住。
  有優婆夷名曰不動。
  自發心來。於一切法。無不得定。煩惱二乘。不能動故。亦令眾生心不動故。以智修慈。故示以女。
  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頂禮王足(至)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百二


  大方廣佛華嚴經踈卷第一百三(入第六十六經下半)

    清涼山沙門 澄觀 述
    晉水沙門 (淨源) 錄疏注經
  △第九不動優婆夷。寄善法行。文亦有六。初依教趣求二。初依教五。初思修前法。
  爾時善財童子出妙光城(至)思惟彼不思議所作業。
  △二因修得益。
  生歡喜心生淨信心(至)生無濁心生清淨心。
  無濁約無他。清淨約自體。
  生堅固心生廣大心生無盡心。
  △三推功歸友。
  如是思惟悲泣流淚。
  至此偏悲者。修悲將滿故。
  念善知識實為希有(至)增長一切菩薩根芽。
  △四廣歎友能。
  又作是念善知識者(至)能普增長一切白法。
  △五勝緣印勸二。初印。
  善財童子如是悲哀(至)覺悟菩薩如來使天。
  天字兩用。故晉本云。如來使天隨菩薩天。隨菩薩天。是己業行所感之神。如來使天。是佛慈力攝生之神。但是修行位已著者。皆有二天。常隨其人。
  於虗空中而告之言(至)則得具足一切義利。
  △二勸詣後友。
  善男子汝可往詣(至)不動優婆夷大善知識。
  △二趣求後友。
  時善財童子從彼三昧(至)即詣不動優婆夷舍。
  △二見敬諮問。見中分二。初見依獲益。
  入其宅內見彼堂宇(至)人與非人之所能有。
  △二見正超倫。
  善財童子前詣其所(至)唯除具足大智慧者。
  △二敬問。
  爾時善財童子曲躬合掌(至)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三稱讚授法二。初讚。
  時不動優婆夷(至)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二正授法界二。初示法門名體。
  善男子我得菩薩難摧伏智慧藏解脫門。
  文勢不同前例。而舉五法者。亦同九地。當法師位。須廣知故。五中初二所持內德。上一智慧無羈。偏名解脫。有智則煩惱不可壞。破諸取著無能勝。故云難摧伏。此智包容。故名為藏。
  我得菩薩堅固受持行門。
  二受持堅固。偏得行名。謂遇惡眾生。而能堪忍。徧生諸趣。而心不迷。故云堅固。
  我得菩薩一切法平等地總持門。
  三即能持深入法門。得法性地。則無不持矣。
  我得菩薩照明一切法辯才門。
  四即外化。由正思佛法。明照差別故。故得辯才。能轉法輪。稱眾生欲。
  我得菩薩求一切法無疲厭三昧門。
  五即上求。一心求法。故云三昧。近佛無厭。受法無足故。
  △二徵業用之境界。文四。初徵問。
  善財童子言聖者(至)無疲厭三昧門境界云何。
  △二顯難。
  童女言善男子此處難知。
  △二重請。
  善財白言唯願聖者(至)離諸分別究竟平等。
  △四廣答二。初明得法因緣。以彰深遠。釋上難知六。初舉往見佛。為發心緣。
  優婆夷言善男子(至)身體柔輭心生歡喜。
  △二內興觀念。為發心因。
  便從樓下至於地上(至)諸相隨好無有厭足。
  上觀下念。
  竊自念言此佛世尊(至)神通自在辯才無礙。
  念福智等。即前五法之因。神通自在。是行堅固。
  △三佛勸發心。能成前五。有十種心。
  善男子爾時如來知我心念(至)無能勝心破諸取著。
  上二成智慧。
  應發無退怯心入深法門。
  次一成總持。
  應發能堪耐心救惡眾生(至)普於一切諸趣受生。
  次二成神通。
  應發無厭足心求見諸佛(至)悉受一切如來法雨。
  次二成三昧。
  應發正思惟心普生一切(至)隨眾生欲施其法寶。
  後三成辯才故。上來十句釋五法門。
  △四發心堅固。
  善男子我於彼佛所(至)及以二乘悉不能壞。
  △五經久無違。
  善男子我發是心已來(至)不生勝劣想不生愛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