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應說法未曾失時。
  六即圓音。
  生諸菩薩無量法光。
  七即境界。境界無量。出光亦多。
  一切諸佛自在莊嚴。
  八即涅槃。動寂自在。大般涅槃為佛莊嚴。
  一切如來一身無異。
  九即身業。約本說故。
  從本大行之所生起。
  十即是行。果中說因故。
  而說頌言。
  △第二正頌。四頌分二。初有一頌。頌說分中。總以結酬。
  一切如來諸所作(至)非喻為喻而顯示。
  此一總包十段意故。
  △二有三頌。顯名受持。初句顯名。餘皆勸持。且分為三。初偈歎深難聞。
  如是微密甚深法(至)乃得聞此祕奧義。
  △二有一偈。聞由多善。
  若聞此法生欣慶(至)人天讚歎常供養。
  △三有一偈舉勝勸持。
  此為超世第一財(至)汝等當持莫放逸。
  然此一品。文旨宏奧。能頓能圓。究眾生之本源。罄諸佛之淵海。根本法輪之內。更處其心生在金輪種中。復為嫡子。妙中之妙。玄中之玄。並居凡類之心。以少功而速證。安得自欺不受。長淪生死之中。今幸遭逢。左須自慶。
  此下入第五十三經。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

  △初明分來前明修因契果生解分。則於法起解。今明託法進修成行分。則依解起行。義次第故。
  二會來者。前會明其因圓果滿生解之終。此會正行處世無染。通於終始。故次來也。
  三品來者。前品出現辨果殊勝。今明依彼起行圓融。故次來也。雖一分一會。一品是同。所對既無。來意亦別。初分名者伏託法行修成正行故以為名。二會名者。約法而論。不異分名。約處名為三會。普光明殿之會。第七重會。會終歸始。故雖曰四天。莫非同為生解之會。今復重會對通。彼分始終。依解以成勝行。故會普光而前分中。生解差別。故寄歷處。以顯淺深。今分起行。圓融一會。並收因果。亦表成行。不離普光明智故也。此中不隔餘處。何有重會之義。若約次第。前時後時即是重義。若約圓頓。就義名重。所以不動前二而升四天。二七相望。亦何所隔。明知約義亦猶燈光涉入無礙。亦似燈炷重發。重明約人。名為普慧普賢問答之會。
  三品名者。初明異名。下文十義。至彼當辨。有別行本。名度世經。度即離義。又有別行。名普賢菩薩答難二千經。此就能離人法受稱。二辨本稱。總由超絕世間雜染。故受其名。一約事相。有二世間。謂器及有情。此約依正分之。二約麤細。亦有二義。一有為世間。二無為世間。此約分段變易分之。謂以變易非三有攝。故名無為。故勝鬘云。有為生死無為生死。然麤細雖殊。體無出二。三約染淨。乃有三義。於初二中。加智正覺。亦同世間。不同世故。如地持辨。二明離者有二義。一者性離世間。性空即是出世。二明事離行。成無染故。稱為離力。林頌云。三世五蘊法。說名為世間。彼滅非世間。如是但假名。滅通二義。於事離有中。似離真離。分離全離。次下當辨。二約行者。略為四句。一隨世間。二離世間。三俱四泯。言隨世者。凡夫沉溺三世。五蘊非離。非隨二乘無悲。不能隨世。雖離非真菩薩。能隨方為真離。故以隨釋離。二離世者。有大智故。了世性離處。然不染亦異凡小。三俱者。有大悲故。常行世間。有大智故。不染世法。既以世與性離無二為其境。以悲智無二為其行。境行融通。有其三句。一悲無不智。則世無不離。是以常在世間。而未曾不出二智。無不悲故。離無不世。是以恒超世表。而無不游世。三雙融故。動淨。無二唯是一念。所謂無念念等故。世與出世。無有障礙。四俱泯者。謂唯一境。既世與性離。形奪兩亡。故令悲智俱融。二念雙絕。又由境行相。由形奪齊離。則絕待離言。融前四句。皆無障礙。方得名為真離世間。
  三約位者。凡夫染而非離。二乘分離非真。謂果離分段。因唯事離。非今所明。菩薩具上真實之行。可得名離。然非究竟。唯佛為離。是故經云。佛常在世間。而不染世法。然今文備六位之行。即是行離行所依。位即是位離故。若事若理。若因若果。皆名離也。
  二釋名者。約法事離。無他受稱。離非世間。即相違釋若約性離。通持業釋。約行四句。前之三句俱通持業相違二釋。謂具事理。二種離故。泯句並非六釋所攝。亦可持業。泯即離故。
  第三宗趣。頓彰六位。理事二離。而為其宗。令體性離。頓成真離。究竟為趣。
  四釋文長科十分。初序分有三。初明器世間圓滿。
  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至)坐蓮華藏師子之座。
  義如前釋。此段文含三種成就。
  △二智正覺世間圓滿。
  妙悟皆滿。
  明佛二十一種殊勝功德。廣引諸論。已見前來升兜率品。今但略明上句為總。具下二十一種功德。故云妙悟。皆滿下別。前四自利。餘皆利他。前中有四。一智德。二斷德。三恩德。四作用平等德。
  二行永絕。
  一即於所知一向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