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至)鍊治法藥已得成就。
  合用藥無不盡。
  修學一切方便善巧大明呪力皆到彼岸。
  合呪力為方便。
  善能除滅一切眾生諸煩惱病。
  合見者病愈。
  △二合呪力持身。
  及住壽命經無量劫(至)諸煩惱病悉得消滅。
  前呪藥持住多劫故。略不重明藥呪能持。
  △三結。
  佛子是為如來身第八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九摩尼利物喻。喻佛嚴利益生身。雨寶離貧。即嚴剎故。各有體用。文三。初喻。
  復次佛子譬如大海(至)令諸眾生離苦調適。
  △二合。
  佛子諸如來身亦復如是(至)一切眾生作大佛事。
  △三結。
  佛子是為如來身第九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十寶王滿願喻。喻佛相嚴滿願身。文三。初喻。
  復次佛子譬如大海(至)非少福眾生所能得見。
  △二合二。初正合。
  如來身如意寶王亦復如是(至)悉令得見所願皆滿。
  △二釋疑。
  佛子佛身非是少福眾生所能得見。
  初雖合喻。已是釋疑。謂有疑云。若念皆見。今何不見。是故經云少福不見。
  唯除如來自在神力所應調伏。
  次疑云。亦有貧下薄福之人。何以得見。故經釋云。除可調者。
  若有眾生因見佛身(至)乃令得見如來身耳。
  △三結。
  佛子是為如來身第十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三就法總結。
  以其心無量徧十方故(至)莊嚴一一佛身故。
  十句次第結前十身。其有難者。前已會釋。
  △二偈頌。有二十偈。次第頌前長行十喻。喻各二偈。皆前偈喻。後偈法合。喻各二偈。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譬如虗空徧十方(至)非是善逝心棄捨。
  此下人第五十一經。
  △三出現語業。長行有三。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如來應正等覺音聲。
  △二釋三。初就法略說。
  佛子菩薩摩訶薩。
  昔人亦以初十。入於中十為百。後十通前。則為千數。此亦可通。今更一解。後結則容通結中十。中十則別喻初十。但小不次耳。今初略說圓音之義。略啟四門。一敘昔。二辨違。三會通。四正釋。前三非要。廣在別章。但正釋文。自含眾妙。四釋文者。文有十音。以顯無盡。各上向標名。下句釋相。
  應知如來音聲徧至普徧無量諸音聲故。
  一普徧者。即隨類音。然有二義。一約體廣。無聲不至。故云普徧無量音聲。斯則人天等異。萬類齊聞。上云眾生隨類各得解。二者隨前一一之音。皆能獨徧。如目連不究其邊。
  應知如來音聲隨其心樂皆令歡喜說法明了故。
  二隨樂音。謂趣舉一一類音。能隨樂欲。說種種法。上經云。如來於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又云。佛以一妙音。周聞十方國。眾音悉具足。法雨皆充徧。此文通證前之二義。
  應知如來音聲隨其信解皆令歡喜心得清涼故。
  三隨根解音。謂即上說中。隨說一法。大小各聞。故云隨其信解。故寶積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
  應知如來音聲化不失時所應聞者無不聞故。
  四隨時音。謂即上大小之法。令聞不聞皆自在。故云不失時。亦兼隨聞一法。欣憂不同。寶積云。或有恐畏或歡喜。上四多約即體之用。是圓音義。後六多約即用之體。顯一音義。
  應知如來音聲無生滅如呼響故。
  五外隨緣叩。我無生滅。
  應知如來音聲無主修習一切業所起故。
  六內集緣成。何有主宰。
  應知如來音聲甚深難可度量故。
  七甚深者。欲言其一。則萬類殊應。欲言其異。則一體無生。又欲言其一。隨一音中。能具多音。故上文云。一切眾生語言法。一言演說盡無餘。欲言其異。即上多音唯宜聞一。故下喻云。譬如天鼓發種種音。懈怠諸天唯聞無常學悟之音。故甚深也。
  應知如來音聲無邪曲法界所生故。
  八純稱法界。
  應知如來音聲無斷絕普入法界故。
  九橫入無斷。
  應知如來音聲無變易至於究竟故。
  十豎歸一極。此十圓融一味。是如來圓音。是知或謂無聲隨叩發響。或謂如來唯一直聲。無宮商等異。皆大地之一塵耳。
  △二約喻廣說三。初結前生後。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來音聲。
  收上十聲。要不出三。約相則廣無量。約體則無主宰。約用則有顯示。今並雙非。以顯中道。
  非量。
  莫窮其邊。故非量。
  非無量。
  隨機隨時。有聞不聞。故非無量。
  非主。
  多緣集故。非有主。
  非無主。
  純一法界生。故非無主。
  非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