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四倒等。不能決斷。
  邪見。
  六乖僻正理。
  分別。
  七徧計分別。
  與諸結縛恒共相應。
  八結縛恒隨。
  隨生死流。
  九義通業苦。即因果流。
  遠如來道。
  十行邪徑故。此句結成諸句過失。
  故出興于世。
  結縛等名。如常所辨。
  △二正陳今義。普賢之行。文二。初明所治廣多。既一惑成百萬障。則一障一切障義。則惑惑皆然。今從重說。文三。初總標。
  佛子我不見一法為大過失(至)於他菩薩起瞋心者。
  標瞋毒最重。除瞋之外。更徧推求。無有一惡如瞋之重。故晉經云。起一瞋心。一切惡中。無過此惡。決定毗尼經中亦云。菩薩寧起百千貪心。不起一瞋。以能違害菩薩大悲。莫過此故。菩薩善戒亦同此說。於他菩薩。起瞋心者。若於菩薩起其瞋。其過尤重。以令菩薩廢大行故。是以大般若中。諸天魔王見諸菩薩互相是非。過常大喜。
  △二徵釋二。初徵。
  何以故。
  △二釋二。初總顯。
  佛子若諸菩薩於餘菩薩(至)即成就百萬障門故。
  △二徵列名相。
  何等為百萬障。
  標雖百萬。略列百門。古人寄位。分為五段。
  所謂不見菩提障不聞正法障(至)惡羅剎中障。
  障十信行。
  不樂佛法障(至)不喜見聞佛自在神通障。
  障十住行。
  不得菩薩諸根障(至)不護持菩薩諸行障。
  障十行之行。
  樂誹謗一切智語障(至)不決定發菩薩弘誓障。
  障十向行。此下障十地行。
  不樂與菩薩同住障(至)不聞無礙法故口如啞羊障。
  啞羊者。此是耳根障。以生邊地。不聞法處故。口無所說。舌根之障。次下自明。
  不具相好故鼻根破壞障(至)三世諸佛菩薩種性障。
  昔人結云。菩薩萬行。不過此五。起一嗔心。一切頓障。作此釋者。非不有理。如賊心求法。豈獨障於十地行耶。是知通障一切善法。信尚不起。況後位耶。又所障法界。如帝網重重。能障同所。亦皆無覆。故知百萬猶是略明。
  △三結成。
  佛子若菩薩於諸菩薩(至)於餘菩薩起瞋心者。
  △二能治深妙二。初正顯文中。別有六位。位各十行。初一始修。後五成益。故後五段展轉依初。是為初即攝後。一治一切治也。說有前後。得即一持。今初分二。初標舉勸修。
  是故諸菩薩摩訶薩(至)應勤修十種法。
  △二徵數列結。
  何等為十。
  於中十法攝為五對。辨五種修。初二約人明謙敬修。
  所謂心不棄捨一切眾生於諸菩薩生如來想。
  敬上愛下故。次二約法明真正修。
  永不誹謗一切佛法知諸國土無有窮盡。
  順教知事故。次二約心行明廣大修。
  於菩薩行深生信樂不捨平等虗空法界菩提之心。
  愛樂大行。堅大心故。次二約智明增勝修。
  觀察菩提入如來力精勤修習無礙辨才。
  內入果智。外起勝辨故。後二約悲願明長時修。
  教化眾生無有疲厭住一切世界心無所著。
  眾生無盡。悲化不疲。世界無邊。願住不著。
  是為十。
  △第二十種清淨二。初躡前起後。
  佛子菩薩摩訶薩(至)則能具足十種清淨。
  依於前來正修行時。成離染故。
  △二徵數列名。
  何等為十。
  次第從前十句而成。
  所謂通達甚深法清淨。
  一由不捨諸眾生故。達深法淨。以諸眾生皆有佛性。即妄而真。為深法故。
  親近善知識清淨。
  二由敬上故。能近善。
  護持諸佛法清淨。
  三由不謗故。能護法。
  了達虗空界清淨。
  四由知無盡故。了如空。
  深入法界清淨。
  五由菩薩行不離法界故。能深入。
  觀察無邊心清淨。
  六知菩薩心等虗空故。觀察無邊。
  與一切菩薩同善根清淨。
  七觀察菩薩。皆同此觀。能入佛力。故名為根。
  不著諸劫清淨。
  八精修不懈故。不著劫數。
  觀察三世清淨。
  九由化無厭故。觀三世一切眾生化未化等。
  修行一切諸佛法清淨。
  十由住世界。是故能修一切佛法。
  是為十。
  △第三十種廣大智二。初躡前起後。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十法已則具足十種廣大智。
  垢染既拂。本智自明。稱性相知。故云廣大。
  △二徵數列名。
  何等為十所謂知一切眾生心行智(至)是為十。
  亦從前十及與次十。而成於此。然有開合。恐煩不配。說者隨宜。
  △第四十種普入二。初躡前起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