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發趣。權實無礙。為大莊嚴。
  得灌頂智慧海名無功用修極妙見。
  見法實性。無功而修。為極妙見。由此智慧。復得灌頂。故仁王經云。後之三地。同遣無明。同無功用。故非灌頂地是灌頂智。
  得顯了大光明名如來功德海相光影徧照。
  顯了藥病。是功德海相。辯才徧應。若月影流光。
  得出生願力清淨智名無量願力信解藏。
  智圓離障。方於佛願而生信解。故曰出生。二此上十門。隨一一事。以立其名。未必全將配於地位。或通配諸位。或復不次。以人無量。隨證不同。普賢巧說。文含多義。
  △三如來讚述二。初六讚其已具勝德。當成極果。
  時彼佛為大威光菩薩而說頌言。
  善哉功德智慧海(至)離垢莊嚴眾剎海。
  皆前半已獲。後半當證。獨第四偈三句是因。
  △二有四偈。明行齊佛因。當如佛證。
  汝已入我菩提行(至)汝當成佛大功德。
  皆三句舉佛行。後一句齊佛德。然此中述讚。望前遇光得益。及向大眾所得。多有相同。義必述上。可以自意而消息之。
  △三遇最勝功德海佛六。初如來出時。
  諸佛子波羅蜜善眼(至)大威光童子受轉輪王位。
  前佛滅後等時也。
  △二正明現世。
  彼摩尼華枝輪大林中(至)名最勝功德海。
  立斯號者。功德海滿。無加過也。
  △三威光往供。
  時大威光轉輪聖王(至)摩尼莊嚴大樓閣奉上於佛。
  △四佛為說經。
  時彼如來於其林中(至)微塵數修多羅而為眷屬。
  見普法故。名為普眼。以慧為性。故曰光明。況一眼即十眼。融無障礙。眼外無法。方真普眼。以諸緣發見。即緣各為根。因沒果中。緣皆號眼。故全色為眼。恒見色而無緣。全眼為色。恒稱見而非我矣。
  △五威光得益。
  爾時大威光菩薩聞此法已(至)名大福德普光明。
  五度皆福。定為最大。寂無不照。名普光明。此下彰其定用。
  得此三昧故悉能了知(至)過現未來福非福海。
  福非福言。略有二意。一福即是善。非福是罪。二福即是相。非福即性。雙了性相。故經云。福德即非福德性。此即深也。了一切者廣也。故有海言。遇於初佛。但得十者。自力未勝故。次佛十千者。道轉深故。今唯一者。道已滿故。
  △六如來記別十一偈分四。初四顯其菩提心。
  時彼佛為大威光菩薩而說頌言。
  善哉福德大威光(至)是汝大光能趣入。
  初偈有願。次偈有悲。四有智光。三兼精進。通策三心故。菩提心圓。當成妙智。
  △二四偈上入佛境。
  汝能以此廣大願(至)汝皆學已當成佛。
  △三有一頌。示其果相得同諸佛。
  如汝所見十方中(至)無邊願者所當得。
  △四有二偈。讚其現能利他住普賢行。
  今此道場眾會海(至)普賢菩薩一切行。
  △四遇名稱普聞蓮華眼幢佛四。初佛出人中。
  諸佛子彼摩尼華枝輪大林(至)名稱普聞蓮華眼幢。
  約相目類。青蓮約德。心無所染。相德高顯。名稱外彰。摧邪眾歸。故曰幢也。
  △二天王就供二。初菩薩行進報處天宮。
  是時大威光於此命終(至)名離垢福德幢。
  此城即是品初所列之一。
  △二知佛可歸持華待供。
  共諸天眾俱詣佛所雨寶華雲以為供養。
  △三如來說經。
  時彼如來為說廣大(至)微塵數修多羅而為眷屬。
  方便之言。略有三種。一無實權施。曲巧方便也。二理本無言。假言而言。大方便也。三權實無滯。亦大方便。事理皆照。方曰普門。
  △四得益還歸。
  時天王眾聞此經已(至)從道場出還歸本處。
  聞上普門。正受安住。法喜無盡。故名曰藏。由此證達諸實相海。此劫之中。十須彌塵數如來。今但云四。又無結會古今。現證得益等者。經來未盡故也。若結會者。應云爾時威光菩薩者。毗盧遮那佛是。
  此下入第十二卷經。

  ○如來名號品第七

  △將釋此品五門分別。
  初來意者。先明分來。前既舉果。令生信樂。今明能生因果信解。故次來也。
  二會來者。生解之中。信為其首故。又前舉所信之境。今明能信之行。故次來也。三品來者。前品舉因緣果成所信之境。今舉果辨因。彰能信之行。果中三業身為其總故先來也。又遠答前名號海問故。
  二釋名亦三。初分名修因契果生解分。謂修五位之圓因。成十身之滿果。令諸菩薩解此相故。即生修因契果之解。依主釋也。
  二會名約處名普光明殿會。然有三釋。一以殿是寶。成光普照故。二佛於其中放普光故。三佛於殿中說普法門。慧光照世。故立其名。依前一義。即依主釋。後二有財。約法則名信解行之會。